第一章 何謂幸福人生 21-2-2020
幸福與快樂
快樂(happy)
快樂是情緒的一種。是主觀感覺外來的訊息(識聲香味觸),瞬間因感動而興起的愉悅情緒。
幸福感(happiness/joyfulness)
幸福感是靈性(自我的意識、良知、腦裏面自己的聲音) 的喜悅。是發自內心不假外求(識)。憑藉智慧及覺悟可以獲得並可以累積。
可以品嘗到米芝蓮推介的美食,一定覺得十分開心快樂。如果 當下覺悟到今次姻緣十分難得,又全靠很多人幫手,因緣和合,才可以享受眼前的美食(感受到恩惠),心懷感恩(感謝恩惠)才 開始慢慢品嚐,幸福感便降臨了。
讓我具體地描述幸福感
人處於幸福之中,內心會覺得滿足(知足常樂)即安全感足夠(身體健康,心情平靜,沒有壓力) ,自我感覺良好、自在(自由及有自我操縱權) ,事情在掌控之中、心無罣礙(心安) 。情感滿足, 有愛與被愛的感覺,人際關係和諧、外在環境是和諧、安全及寧靜 。感覺便像到達佛家的涅槃或基督宗教的天堂 。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認為當人們循序漸進地滿足到以下五組需要,便會覺得快樂幸福 。
- 基本生理需要–食物、水、衣服、氧氣、性慾等。
- 安全需要–心理和生理上都免受威脅的棲身之所
- 歸屬感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有工作、家庭、友誼和團體的認同,渴望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 自尊的需要–如果無法滿足被尊重的需要,不能建立自尊,就會產生自卑、無助和沮喪的情緒
- 自我實踐的需要
這五個層次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發展的。當低層次的需要大致上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對較高層次需要的渴求。他將自我實踐視為完整生活的最終目標,是生命意義的最高點,也是驅使人類進步的最大動機。
全人健康
何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四八年為「健 康」下定義時,形容一個健康的人除了沒有患病之外, 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也須處於安舒的狀況。
Ewles & Simnett (1985)曾從不同層面的概念來探討健康,嘗試提出健康的整體概念 (A holistic concept of health),可以看成是WHO健康定義的具體描述。身體的健康 (Physical health):意指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都能夠正常運作, 沒有疾病和殘障,具有充足的機能與能力,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心理的健康(Mental health):意指有能力做清楚且有條理的思考。 情緒的健康 (Emotional health):意指有能力認知情緒 (如 喜、怒、哀、樂 等),並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適應生活上大大小小的轉變及 處理壓力、沮喪及焦慮等。 能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保持自律與自制。 靈性的健康 /安好(Spiritual health)是 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標,生死觀,苦樂觀 有自己的信念及價值觀。認識自我發揮內在潛能,自我實現。自尊感高。 能建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 自我完善,能與大自然融合,能感受生命。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及產生憐憫。是 一種達到心靈平靜的狀態。 社交的健康 /安好(Social health)是認 識自己在社羣中的角色,有能力創造與維持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及 有滿意的人際關係。社交生活愜意。社會結構(社區,社團或團體)的健康 (Societal health)是能與社會制度相融合作。如何與你不認識的人、你的國家 及世間萬物合作及和諧相處。
在獨處或者在荒島上,獲得身體健康,精神健康 包括正向情緒及慾念控制及靈性健康便可過幸福的人生。但回到文明,要與他人和諧相處才要保有社交和社會結構(社區,社團或團體)的健康 。所以滿足了這七大需求,獲得這五方面的安全感及滿足,再加上財富,便可獲得幸福圓滿人生。
人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由出世到大學畢業,屬於學習成長期。畢業後到社會工作至到五六十歲 組織家庭,發展自己所長, 貢獻社會。50歲後要開始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思考人生,確立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及信念。60-65歲至死亡, 可以退休及開始享受人生,進入逍遙期。
幸福人生指數圖表
用圖表說明幸福指數, 正 一百是最幸福, 負一百是最痛苦。 零是出生與死亡。 對大部分人來說,最快樂幸福的時刻是中了六合彩、考試第一名、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等。70分是擁有安全感,平常心,心無罣礙、無煩瑣事纏身、可以偷閒飲咖啡及到海灘欣賞日落 。 如果患上末期癌病痛楚或被敵人俘虜及被虐待時, 這是最痛苦的時刻(-100)。樂觀者心境常處於60-70幸福指數,而悲 歡者心境常處於30-40幸福指數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但當遇到挫折逆境,天生樂觀及有正向思想的人比悲觀者更快回復正常水平, 亦比悲觀者容易增加,延長由高位回落到正常的時間及保持自己幸福指數。
幸福方程式
Martin E Seligman( Positive psychology) 提出 的幸福方程式指出,每個人當下的幸福指數,40%受遺傳影響(樂觀者 與悲 歡者),20%受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影響,但有40%其實是由個人對事件看法,其實是由個人對事件看法,心態/思維模式 Mindset及是否採取行動 所決定。所以,人生的幸福感可取決於自己靈性裏的智慧(唯心)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境隨心轉, 境由心生。原來人是可以經過鍛鍊自己想法來增強幸福指數, 更可以改變命運。 擁有智慧便可 不假外求而能 累積幸福感 獲得幸福人生。幸福感可以由個人自己操控。這個見解是十分令人鼓舞。
幸福人生
當我們獲得智慧,能利用不同方法如 :知足常樂、難得糊塗、從佛法學識控制意識離苦得樂等等。得到以上所講的五種安全感及加上財富,使自己的心境常處於70分,遇上苦難或逆境時能最短時間內回復到70分的心情或遇上十分快樂的情況下,能夠延遲幸福指數回落到70的時間,使到人生中大部分時間幸福指數都停留於70水平,便會得到一個幸福的人生。
我再重申幸福感, 可以自己 追尋獲得, 不假外求 。追求幸福感不是自私 ,因為當我們
覺得幸福 之後,人會更積極, 工作效率更高, 亦都可以開始照顧他人,對社會作出貢獻。
跟著以下會逐一講解如何獲得這五種安全感及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