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我偏向贊成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 Paul Johannes Tillch所說:「未知死,焉知生」
人會思考死亡並知 道死亡無可避免,生命長度不可預知,但人類壽命最多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年, 每人必會死亡。生死是一個自然現象,因恐懼痛苦、孤獨、失去尊嚴、造成家人負擔及恐怕會失去一切尤其是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而產生對死亡的恐懼。瀕死者有以下五個階段心境演變,第一階段是否認, 跟著是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之後,如有宗教信仰,便能對死後未來抱持光明、希望的態度。
其實暫時無人可証實死後天堂, 地獄或靈魂的存在。我相信死亡是肉體死亡, 心智(意識與思維)活動也停頓.人死如燈滅,又像睡眠,但無夢境及不會再醒來。不信有鬼並認為逝去的親人是不知道後人是否有去拜山,但我會珍惜與在生親友相敍的每一時刻。又因人必死亡及人生長短難測,所以學識活在當下,保持自己平常心面對苦難挫折,使人生活得更積極及有意義。人也渴求永生。個人藝術創作、書寫,以及子女承受父母的遺傳因子等都可滿足這個渴求。所以能思考死亡及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 那就能改變人生觀,變 得珍惜一切而能過豐盛人生及能 好好地活下去。
我們又要為死亡作出準備。臨近死亡時,意念集中於開心往事或成就,保持心境喜悅,如有信仰,可念南無阿彌陀佛、心經或聖母經等令心神集中,想像見一白光通道,沿著通道進入心中的天堂、樂土或涅盤。是不是真的有天堂或地獄無人確知,但身邊後人會察覺到死者面容安詳放鬆,不會面目猙獰,死不閉目。這樣也可令後人釋懐。
亦會思考臨死前,想到有無什麼遺憾,或未完的願望和未解決的心結。有的話便該即時行動,做想做的事情,向於我們有恩的人說多謝,又要對被我們傷害的人道歉,補償自己的過失。
以下是死前會後悔的件事
-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 沒有實現夢想
-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 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遊
- 沒有能見到想見的人
-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 花太多精力在工作上,沒有重視健康
- 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 沒有立遺囑
老人多因身體器官衰弱,最後肺炎或心衰竭而死亡。但現今因醫學倡明,如果病人無預先寫下預設醫療指示或家人無共識,病人可能要經歷長時間無質素甚至痛苦體驗才去世。所以我們要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如果知道自己得的病是目前醫學所無法醫治,可預設醫療指示( http://www.ha.org.hk/haho/ho/psrm/CEC-GE-1_appendix1_b5.pdf ) ,例如一開始或中途拒絕那些只將死期延長的治療(人工心肺,抗生素)。衹適當地用止痛藥,自然而然地迎接死亡。
臨終關懷服務可幫助臨終病人如末期癌症病人在走到人生終點前活得更充實,居家關懷隊可幫病人在家中接受緩和疼愛及控制症狀,提升生命及生活的質素。臨終關懷服務的義工有以下人格持質,包括是好傾聽者,有同理心,能保密,無偏見,有朝氣活力及懂得生活。
又要决定死後安排(我選擇火葬及將身灰散落大海) ,定立遺囑及登記器官捐贈
(http://www.organdonation.gov.hk) , 幫助他人減痛苦。
最後分享我如何處理至親死亡。人最悲傷是至親死亡,會經歷震驚,否認,混亂,憤怒,深覺不公平,敵意和懷恨,罪惡感,幻覺和空想,孤獨感和憂鬱,精神混亂和凡不關心,絕望,接受,破悲傷而重新站起來。因我常想像至親會突然死亡,所以我好珍惜同家人相處光陰,不會花時間無謂爭拗。不會掩飾對他們的愛。傾聽他們想完的願望與未解決的心結,並鼓勵他們定立遺囑,預設醫療指示及希望的死後安排。
當我們思考出死亡的意義和實相,我們便不會怕死亡並可勇敢地迎接死亡。
參考
-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SHELLY KAGAN
- 生與死的教育-ALFONS DEEKEN
- 西藏生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