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2017
道教是多神教,是自然產生的宗教,無始創人。道教是在古代中國萬物皆有靈魂的信仰上,加上神仙說、易、五行、卜筮、占星、方術、咒術、老莊思想及仿傚佛教組織而成。
道教正式形成有組織宗教「太平道」及「五斗米道」是在東漢末年西元二世紀初。「五斗米道」由張陵創始而由張鲁推廣。張陵被尊稱為張道陵天師。得曹魏統治者優待。到南北朝改革成南北天師道。唐代,唐皇認「太上老君」李聃是其祖宗,以道教為「本朝宗教」。在南宋初,「全真道」在北方為金朝統治的地區出現,其弟子丘長春及王處一等又各創新道派,而丘長春所創的全真龍門派最旺盛。明清時代,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風行並與民間的秘密宗教混淆不清,令傳統道教呈現衰微。
道教在香港
香港道教聯合會於1957年籌組,1961年註冊為合法社團,1967年再註冊為有限公司,發展至今已有55年歷史,團體會員超過100間道觀;由於會員人數日漸增加,與國內外團體交流頻繁,大南街舊址不敷應用,遂於2003年另覓得青山道新址。禮堂供奉 道祖聖像,設有辦事處及會議廳,會務發展迅速。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道祖誕辰,香港道教界亦於2001年開始舉辦「道教節」以使道教信眾同歡共慶。自2013年起將每年三月份第二個星期日定為「道教日」。
道堂有馬祖大廟,青松觀及圓玄學院等。
信仰
主要來自三方面
- 中國原始社會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 中國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三世紀春秋戰國時斯神仙之說和方士方術。
- 中國西元前202年至西元後220年的漢代黄老思想。
教理和教義
教義
神仙信仰,奉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認為大道生成宇宙及萬事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天道輪迥,善惡承負
道、德、三清
天師道從創宗之初,漢代張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人類通過某些修煉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但是,最高信仰還是在「道」。「道」在不同的年代,顯化為道教的最高神明。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按《九天生神章》記載,道教的神學理論認為,三清皆是「玄,元,始」三氣所化。
道教的教主當尊太上老君。有人昧於史實,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然而道教主流認為教主向來為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道經師為道教三寶,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與上清一直是神化概念,並未入世,唯有太清入世傳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自然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無為、長生、修仙
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講究「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等等。
道家視生死為一,道教則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明朝道士張三丰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講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彼此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而加以發揮。此外,它也以道為本體統攝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內容。
典籍
《道藏》–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道德經》及《抱朴子》。一般認為《道德經》是老子作,另一說法輯紀元前四世紀至二世紀之間,傾心於自然的民間思想家們所作的格言或成語等而編成之書。葛洪所著的《抱朴子》是四世紀作品,分有關神仙思想的「內篇」,和有關道德、政治的「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