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第三波影響下,香港市民人心惶惶,為防止染上疾病,我們都想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剛好黃金時代基金會副主席關仕明 Mingo邀請我主持基金會2020年舉辦的「自體免疫與養生修練」的講座。講座會邀請三位嘉賓,包括道教專家及執業針灸醫師袁康就博士、中醫師資鍾麗丹博士及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主席戴樂群醫生。
大家相識四十五年,>平時比較少見面,今次有緣可以聚首一堂傾偈戴醫生是老人科專科醫生又出過書,他會從西醫角度講解自身免疫的最新資訊
鐘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她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2012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從事中藥婦科臨床研究而獲取博士學位。她會同觀 眾分享中醫養生的概念,亦都會介紹食療等加強免疫力的方法
袁博士是執業針灸師,擅長浮針 。 他是中文大學 文學院藝術系畢業,副修哲學。因緣際遇接觸到道教,成為道教專家並應承他恩師侯爺侯寶垣道長, 擔起道教文化承傳重任 ,並且於科技大學 , 憑道教內丹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年輕時因為 居住環境 複雜 ,需要練功夫防身,所以現在練得一身好武功。 他最 聞名功夫是太乙五行拳 。 當我 第一次聽到袁 博士 大名,我立刻於網上 尋找他的資料,發覺 他真有料,最欣賞他可以用現代人的知識理解古人的智慧,他有好多學問值得我們跟他學習 , 所以我立刻約他午飯並於天地書局買了他的大作。我每天早上加多半小時練習他指導的站椿及內丹修煉 。他會分享道家養生的奧秘及會示範 修煉內丹氣功 過三關(氣通三關:下關尾閭、中關夾脊、上關玉枕)。
訪問前正好準備有關自體免疫系統,道教養生的理論和實踐,中西醫加強我們的抵抗力的方法 及資料與大家分享。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92091935381186.
西醫
自體免疫系統歷史
免疫學起源於對一隻雞的觀察。16世紀末,意大利有一名很愛解剖的年青學者法布里修斯。有一天他解剖一隻雞,注意到雞尾巴底下有一個囊狀器官,他把這個東西叫做 bursa,也就是囊,此後這個器官就叫做 法氏囊 Bursa of Fabricius 也是B細胞的 B字由來。
1622年意大利科學家斯伯雷。阿塞利 Gaspare Aselli 解剖了一隻狗,在狗的胃裏發現了乳白色的脈管, 從而發現淋巴循環輸送系統(lymphatic system) 。
1882年,西西里島埃黎耶。梅契尼科夫 Elie Metchnikoff 從觀察尖刺物插進海星體內會引起細胞蜂擁前來把 尖刺團團圍著的現象,因而構成吞噬細胞理論 phagocyte theory 的基礎。
1891年,柏林的保羅艾莉希 Paul Ehrlich 嘗試解釋我們的防禦系統如何認出危險異物。他認為人類防禦系統建立在某種鎖和鑰匙的機制上。當疾 病出現,身體的特殊細胞會跑過去附著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上,這個附著物取名抗體 antibody,被附著的病原體稱為抗原 Antigen。抗體是鑰匙 ,抗原就是鎖。抗體附著在抗原上就會幫忙摧毀疾病細胞。
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脾臟、骨髓、胸腺、淋巴結、扁桃體tonsil、腺樣增值體 adenoid 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吞噬細胞等)以及免疫分子(淋巴因子、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組成。
75%免疫系統在腸道。
自體免疫系統有表層屏障、先天免疫系統及後天免疫系統三層防禦。
免疫系統是我們的維和部隊, T是胸腺(thymus)的英文縮寫,T細胞由骨髓製造,經過胸腺成長, T細胞包括天然殺手細胞( 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細胞(helper 1 CD-8 增強細胞毒性T細胞直接殺死危險入侵者、 helper 2 CD-4 增強抗體細胞 會刺激 B細胞產生抗體, CD-4 細胞表面有表現CD4蛋白質、helper 17 發炎自體免疫細胞能分泌白介素17 interleukin 17, IL-17促炎症因子) 與及調控型T細胞(負責抑制與調節)。
白血球分泌的介白素 IL-1 interleukin是一種溝通物質,能引起發燒,刺激T細胞反應。 幹擾素 interferon 透過向免疫系統發送信息來攻擊病毒,可以阻止致命的活病毒生長。細胞激素是傳信者,被干擾素或其他免疫系統角色送出嚟 。
B細胞在骨髓製造,B 可解骨髓 (bone marrow) 或 法氏囊(bursa)。 經過T細胞激活便會產生抗體,如手榴彈般殲滅敵人 。
第一層免疫力是屏障,包括我們的皮膚、汗水、眼水、鼻黏膜、口水、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黏膜的分泌及小腸淋巴 (培士斑 peyer’ patch)阻截外來物體 如病毒、細菌、真菌、毒素、致癌因子等 抗原入侵。
第二層是先天性免疫力。當攔截失敗,危險異物進入我們的黏膜細胞,身體會作出發炎反應,由巨噬細胞及天然殺手T細胞直接殲滅敵人,抗原呈遞T細胞(如腸道的樹突細胞)同時會通知B細胞產生抗體,抗體像手榴彈一樣炸毀敵人。通常抗原入侵後三至四天,身體便會產生足夠抗體(IgA) 殲滅抗原。
第三層是後天性免疫系統,當身體第一次接觸新的外來物體,T細胞產生抗體 IgA,十數天 後IgA 消失但會再產生較長久的IgG 抗體,部分T細胞會記憶入侵者,當下次外來物體再入侵,身體啲 B細胞便可以很快地產生抗體殲滅外來入侵。
流感 INFLUENZA
流感可由多種類型的流感病毒引起。本港最常見的是H1N1及H3N2二兩種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
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肌肉腫痛、流鼻水及全身疲倦等症狀。患者一般會在二至七天內自行痊癒,免疫力較低和長者一旦染上流感可能引起嚴重病情,並可能會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等併發症。
預防流感每年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患病時應戴口罩、勤洗手、打噴嚏法時要掩著口鼻、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感冒 FLU
和流感的分別發病速度比較逐漸,頭痛、發燒、發抖、肌肉痛並不常見。打噴嚏、鼻塞、喉嚨痛 較流感常見。
發炎
發炎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刺激的反應
受影響地區的血管打開或擴張,以便有更多防禦者進來,所以被侵襲的區域會變紅發熱,血管變得更有滲透性,隨著更多免疫細胞滲入,這個區域就腫起來。巨噬細胞會吃掉受傷或感染的細胞。 巨噬細胞來自一組叫單核球(monocyte)的細胞
膿其實是嗜中性白血球細胞的殘餘碎屑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是一種人類對它完全陌生的流感,所以人類對於他未有後天免疫力(抗體) 。 所以如果病毒經過眼睛、鼻腔、呼吸系統等黏膜進入體內,我們都要等待後天免疫力發起作用,才可以消滅它。通常需要五至七天的時間,但是長期病患者或是老人家,由於身體免疫力系統失去平衡,於這個病毒有時會產生風暴式反應,傷害自身的正常細胞而到導致肺炎甚至死亡 。
避開多人的地方,用負離子清新機殺菌,多眨眼或看悲情電影增加淚水,久不久清潔鼻腔呻鼻涕, 用舌頭在口腔內滾動增加口水分泌,多飲水,多洗手,戴口罩及護目鏡的作用主要防止帶有病毒的手接觸 眼皮粘膜和鼻腔的黏膜。就算病毒侵入我們的黏膜,如果數量少,我們的免疫系統巨噬細胞自然好快將它殲滅,我們未必感到有症狀。如果它們的數量過多,我們先天免疫反應才帶給我們一些症狀如發燒、疲勞。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增加溫度和迫令自己休息,讓免疫系統可以專心及有足夠能量對付病毒,最終如果我們的免疫系統運行正常,病毒終於會在數天被殲滅。
免疫系統異常會將正常的組織作為入侵者而進行攻擊,從而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和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成因
1.糖、麩質(gluten 殼類如小麥)、乳製品
2.腸道中的好菌失衡–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雙叉桿菌 bifidobacteria
3.毒物–重金屬補蛀牙的銀粉汞 濟環境毒物 ,人造色素、添加劑、農藥、洗潔精
4.感染– 微生物
5.壓力
6.荷爾蒙失調
涉及自體免疫性的主要荷爾蒙有甲狀腺素、胰島素、性荷爾蒙(黃體素、睾丸素以及三種主要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脫氫異雄固酮和維他命D.
維他命D是一種有力的激素原(PROHORMONE)。他是當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產生反應所生產,再由肝臟和腎臟轉化成荷爾蒙的活性形態。維生素D在體內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調節胰島素、免疫功能和減少發炎。越來越多證據張維生素D不足與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和自體免疫狀況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發炎性腸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和第一型糖尿病等風險的升高相關連。 可用驗血測試25-羥基 維生素 D (25-HYDROXYVITAMIN D)來確認是否維他命D不足。
免疫功能低
人體的免疫力是在50歲之後開始下降,出現免疫衰老,會引發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年以後易得癌症,這就是原因之一。剔除年齡因素,在發達國家,肥胖、嗜酒和濫用藥品都是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而在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則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因。飲食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免疫力低下密切相關,包括損害細胞介導免疫、補體活力、吞噬細胞功能、IgA抗體濃度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缺乏單個營養元素,如鐵、銅、鋅、硒、維生素A、C、D、E和 B6,以及葉酸 (維生素 B9),也能夠降低免疫反應活力。此外,在發育早期,由於基因突變或者外科手術導致胸腺缺失,會引起嚴重的免疫力低下並且很容易感染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可遺傳性或「獲得性」。例如,慢性肉芽腫病的患者體內的吞噬細胞攻擊病原體的能力降低,屬於原發性免疫缺陷,可被遺傳。而像愛滋病和一些癌症可以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
增強免疫力方法
增強免疫力可以從運動、休息、飲食及減壓方面加強我們的免疫力。
西醫
在增強免疫力方面,包括供給身體營養足夠的營養及抗氧食物,另外可以運動增加血運行。睡眠休息或打坐冥想。 心理上擁有 60-70 分幸福指數的幸福感覺亦都可以加強本身的免疫力。
1.飲食方面
盡量食全食,避開人工製品、少油及少鹽。多吸收水果、蔬菜、堅果。
營養素功效推薦食物蛋白質抗體形成的基礎牛奶、雞蛋、瘦肉、大豆維生素C抗體形成的「催化劑」花椰菜、大白菜、番茄、奇異果、鮮棗維生素A免疫力「守護神」動物肝臟、魚肝油、胡蘿蔔、南瓜、花椰菜、菠菜鐵抗體形成的有力後盾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肉鋅調節免疫力的「好幫手」海產貝類、菌菇類、動物肝臟、瘦肉、山核桃維生素E免疫力的調節劑植物油、堅果、豆類、穀類硒免疫細胞的組成部分動物肝腎、海產品。
進補方面我會考慮維他命D、維他命B12 及益生菌。
2.運動方面, 帶氧運動如慢跑,增強心肺功能。平板動作鍛鍊深層肌肉,增強所有運動的效率。深蹲強壯四頭肌,瑜伽和太極鍛鍊平衡及身心的聯繫 , 增強認知能力。
3.休息睡眠
褪黑激素(melantonin) 可以幫助睡眠,所以每日爭取六至八小時睡眠, 起身後接觸陽光令果松體(pineal gland)開始分泌褪黑激素。每晚定時睡眠。
4.心靈方面 主要是控制壓力。回應壓力,我們的情緒中心會刺激自律神經系統,令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又刺激內分泌系統,增加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應對。 但長期受壓力影響皮質醇會影響我們的免疫力,增加受感染及生癌症的機會。 所以我們要學會從運動、睡眠、冥想、嗜好及轉變心態來應對壓力。
病由心生。改變心態。快樂指數10%受環境因素影響,50%是由先天遺傳影響,40%是我們可以從改變心態及行動可以控制,其實所謂先天遺傳影響與及命運亦都可以從我們改變心態、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習慣而最終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其實只是 10%的 環境因素我們不能控制 例如今次的 Covid- 19。
正向思想、增加安全感(自信至愛)、感恩、 知足常樂 、同理心、萬物有靈、一合相、萬物同體等 當我們的每日幸福指數常常在60至70,自然可以增強我們的抗逆力。
心理健康(心靈免疫力)
疫情下收入減少,都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 。應付焦慮壓力,除了不要迴避問題,面對問題,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外,也可以轉變心態 (平常心、隨遇而安、 正向思想、感恩) ,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安全感、自信、智慧及心靈免疫力resilience,獲得幸福感及平靜喜悅的心靈。又可以用嗜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從而可以令到腦部有適當的休息。保持身心的平衡健康。
養心 及加強認知能力
懷緬治療(懷舊療法)幫助患者透過回憶、討論及分享,將過去發生的生活經驗重新整合和組織,使它在回憶中變得更加完整,可以減少苦悶,肯定自我,提升老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減輕憂鬱情緒,增加老人與他人的溝通 和增進友誼。
感官刺激治療 是用不同的感官刺激物如電視、美食等來增加老人家對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及動作的刺激,維持老年人腦部的敏感和警覺性,促進他們與外界環境的互動。
音樂治療運用音樂的特性如音調、速度、節奏和音量的組合,使病人得到減輕焦慮及憂鬱的情緒,改善心靈的和諧。 醫療方法可分為主動及被動性,主動是老人唱歌或演奏以達到自我表現的方式,而被動性 是聆聽音樂 ,收到刺激感官的效果。
寵物療法是透過與觸摸寵物、帶寵物散步或與寵物談話這些互動,令老年人感到有安全及維持獨立自主的能力。寵物可成為老人生活中的陪伴及慰藉。
從事手工藝製作,可激發老年人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同時訓練手指的小肌肉動作和關節活動力,有助表達情緒及想法,增加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娛樂活動例如下棋、打麻雀、草地滾球等可引導老年人之間的互動,增加生活情趣,刺激老年人的智力和體能,並能從活動中得到自信心及成就感 。
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培養好奇心及求知慾,平常多閱讀相關的資料如歷史、宗教、哲學、科學、醫學等,增進智慧,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及安全感,常常保持喜悅幸福感,身體的免疫力一定有所提高。
念力的秘密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量子學發現原子裏還有很多更細粒子如夸子,它會受人類念力影響而改變, 宇宙萬物可能都不是死物 ,他們可能聽得懂、 看得見, 能懂人的意思。所以存好心、 說好話、行好事 、做好人等到令宇宙萬物和諧相處及維持一個平衡狀態。 自己身體也是小宇宙,需要各器官和諧相處來維持一個平衡狀態(hemostasis) 。自己的情緒亦都會影響自己的器官。 這一年香港人多了問候他人的親人,比較少問候自己的親人,你有沒有問候你自己身體的組織 ? 你有無同你的心肝脾肺腎說聲你好嗎?我愛你!
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YAYxKHL7U 日本江本勝博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新的知識
- 人體有70%免疫系統位於 腸道
- 維他命 D3和益生素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雙叉桿菌 bifidobacteria可以加強免疫力
- 鹽分高的食物會減低免疫力
- 食糖過多,細胞會產生胰島素阻抗
- 我們身體是一個小宇宙, 我們擁有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律或自主神經 )保護我們抵抗異物入侵。
中醫
所有食物都有寒熱屬性,如西瓜性涼,龍眼性熱等等。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屬寒屬熱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如熱性體質的人,平常可以多吃一些涼性的水果或食物。寒性體質的人則可多吃些熱性的水果或食物,平衡自己的體質。
中醫會建議芝麻、大蒜、蜂蜜等含高抗氧成分的食物。中藥有紫錐花、甘草、人參、黃芪、鼠尾草、大蒜、接骨木和牛膝草等,甚至藥用真菌,如香菇、靈芝、雲芝、姬松茸和灰樹花。
中醫會建議做按摩、拷打穴位、氣功及動功如太極拳、八段錦等身心運動。
經絡
經足道路、絡是分支
經絡是一種存在於組織間質當中的、具有低流阻性質、能夠運行組織液(淋巴液)、化學物質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質通道。或簡稱經絡為一種低流阻通道。 組織液通道除了有連接毛細血管到淋巴管的功能,也有連接組織和組織的功能,許多短小的組織液通道互相溝通形成長程的大通道,即中醫裡的經脈。經脈是較長較寬的低流阻通道,絡脈和孫絡等是較短窄和更短窄的低流阻通道。
經絡大者為經脈經,脈的分支為絡脈。
由於人體各組織和器官具有縱向分佈的特點,因此其伴隨的經絡網絡結構,也形成了縱向的主幹(即十二經脈)以及橫向的分支(如十五絡脈、孫絡、浮絡)。完整意義上的經絡系統,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幹,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五絡脈等為支幹,以及相關聯的組織和器官組成的高級調控系統,它蘊藏著人體生命活動的特殊生物秘密。這種類似光纖維的膠原組織,便是經絡的物理基礎。
穴位
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佈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中,對氣血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穴有孔隙的意思,指經氣所居留之處在筋骨肌肉的空隙間。人體五臟六腑的「正經」經絡系統共計十二條,加上身體正面中央的「任脈」、背面中央的「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系統。加計後共為十四經絡或稱為廣義經絡,在其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
穴位 按摩
- 風池–治頭痛、暈眩
- 合谷–消炎止痛
- 內關–止嘔吐
- 湧泉–頭痛、高血壓
- 足三里–健脾養胃
道教的養生理論
內丹氣功氣功 – 橐 籥(音托若)是風箱
打坐,腹式呼吸 閉息提肛、束勒陽關打坐勝過睡眠
打坐醫治失眠五部曲
- 睡前半小時:單盤腿,坐在床頭,背靠牆,雙手互疊,拇指互觸,微收下巴,閉目。
- 坐著熱身:以雙手擦掌至熱,燙面、擦眼眶、搓耳、掃頭、頸、肩膊、上下臂、肋骨、肚皮、腰、大小腿。
- 進入功法:以吸氣、脹肚皮、提肛、咽津液四個步驟為一組,連續做20組。再存想兩手前臂皮毛之呼吸,至氣息微微,意像模糊時,保持此彷彿狀態二十分鐘。
- 收功:重複再做熱身動作一次。
- 心境平和地躺臥馬,上便能進入睡眠狀態。
站樁
一個舒服的站姿是雙腳平肩寬而立、鬆膊、雙腳掌平行向前或微開外八字、膝頭微曲、雙手胸前置、雙手指不鬆不緊地微微張開、十指相對、雙手抱球、前臂停留在水平線上等等。
太極拳運動
八段錦保健
- 雙手托天理三焦
- 左右開弓似射鵰
- 調理脾胃須單舉
- 五勞七傷向後瞧
- 搖頭擺尾去心火
- 兩手攀足固腎腰
- 攢拳怒目增氣力
- 背後七顛百病消
八段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U_ub0iiEI&t=790s
袁康祝保健二十四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9SuJv6tw&t=1548s
站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yakO5-Fns
修練增加免疫力
1.運動-心肺運動、平板、深蹲、瑜伽、心身運動(太極)
2.睡眠、冥想、靜觀(專注力、覺察力、祈望、智慧 )
3.飲食及避開毒素
維他命D3及益生菌
去除食物中的穀類、乳製品和糖
購買有機和百分百草飼食物(肉類和蛋)
每天吃各類色彩和纖維素都豐富的蔬菜
用對生態和身體友善的環保選項取代化學製品
例如清潔劑、化妝品
4.壓力-盡可能減輕壓力,冇時間也爭取一天做數次深層
腹式 呼吸。
正向思想、安全感知足、自愛、自尊、自信
總結
我們要有個信念,相信自己是一個小宇宙,有防禦、殲滅及自我復原的能力。
我們擁有三個保護系統,第一是免疫系統,其餘兩個系統,一個是神經系統(包括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另一個是內分泌系統。
為了生存我們祖先靠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探測從遠至近的外面威脅 應對來自大自然、猛獸、毒性氣態食物 或敵人的威脅。人類最初沒有巫醫 、中醫及西醫,主要靠自己的免疫力 抵抗外來細菌、病毒、寄生蟲及致癌物質入侵及靠自己的自癒能力康復,所以我們天生擁自體免疫系統。
我們要有 毅力,養成習慣,每天早上做身心運動如站樁、八段錦、打坐、煉內丹等。平時每個禮拜約三次半小時的帶氧運動。練習冥想靜觀。留意飲食,適當進補。
為了增強免疫力,我準時晚上11點睡眠,6時自然睡醒,先感恩上天又賜給我新生命。我誠心祈求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快樂,之後伸展四肢,眨眼增加眼淚水分泌,用舌頭在口腔內打滾增加唾液的分泌。起身先飲一杯水,去完洗手間便到露台做柔軟體操、八段錦 及站樁。站樁前及後亦都根據袁博士方法做熱身及按摩。之後到書房在瑜伽蓆上做瑜珈,跟著打坐冥想十分鐘才開始吃早餐及準備返工。每天進食維他命D補充劑,最近早餐也加了黃薑粉,晚上亦都有食益生菌 。下午3時小睡20分鐘。
加強自己的安全感,培養好奇心及求知慾,平常多閱讀相關的資料如歷史、宗教、哲學、科學、醫學等,增進智慧,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及安全感,常常保持喜悅幸福感,身體的免疫力一定有所提高。
觀看我的文章。衷心祈望大家身心安寧、安全covid-19病毒疫苗盡快出現,世界和平。
參考書
- 氣貫動靜功-袁康就博士 明窗出版社
- 免疫系統全方位復原計劃-蘇珊布魯醫師著 大雁出版
- 免疫解碼-麥特。瑞克托著 奇光出版
參考
- 抗原提呈細胞 –負責偵察
- 輔助T細胞(T helper cells, Th)表面有抗原受體,可以辨識抗原提呈細胞的MHC-II類分子呈獻的抗原片段。一旦受到抗原刺激,Th細胞就會增殖和分化成作用性Th細胞(effector Th)和記憶Th細胞(memory Th)。
- CD4+ T細胞– Th細胞在細胞表面表現CD4蛋白質。這種親和力使得Th細胞和靶細胞可以在抗原特化反應中緊密的貼在一起。活化Th細胞分泌細胞因子、蛋白質
或縮胺酸用來調控其它的免疫細胞; 最通常 是白介素( Interleukin), 負責調節白血球(白血球,通常是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 這可以使得B細胞 分化成漿細胞。
- 記憶Th細胞對第一次接觸的抗原進行特化,這可以在被稱為「二次免疫應答」中起作用。記憶T細胞–記憶T細胞的共同特點在於其壽命較長(可長達數十年),而且在識別到特定抗原時可以快速分裂為大量的效應T細胞。通過這樣的方式,記憶T細胞就為人體的免疫系統保存了對之前感染過病原體的「記憶」。
- 調節CD4+ T細胞(regulatory) –是一群具有負調節機體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通常起著維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應過度損傷機體的重要作用,但也參與腫瘤細胞逃避機體免疫監視和慢性感染。它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時有效的結束免疫反應
- 細胞負責直接殺死感染或癌變的細胞
- 殺手CD8+ T細胞–其特點在於細胞表面的CD8蛋白質。細胞感染病毒時,病毒的蛋白質就會被MHC1類分子呈遞到細胞表面),CD8+ T細胞就會將這個細胞殺死。細胞毒性T細胞還可分泌重要的細胞因子IL-2和IFNγ,來影響其他免疫細胞的功能,特別是巨噬細胞和NK細胞
- 自然殺傷T細胞
MCH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又稱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基因,是存在於大部分脊椎動物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家族,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其中人類的MHC醣蛋白,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其中有兩類,第一類MHC處理細胞內部被分解後的蛋白質(例如病毒的)、第二類 MCH-II當外部入侵者經過胞吞並利用溶酶體處理後形成碎片,MHC再跟這些碎片結合,並呈現在細胞表面上供T細胞所辨識。
B細胞分類
有兩種類型的B細胞。
B1細胞主要存在於腹膜腔和胸膜腔中,因此存在於腸道和肺周圍的區域。它們對多種外來蛋白質(稱為抗原)作出反應,但也對人體自身的某些抗原作出反應 – 並且與高度專業化的B2細胞不同。B1細胞占新生兒所有B淋巴細胞的大部分,但在成人中,B1細胞的比例僅下降到幾個百分點。這是B1細胞被認為是天然免疫的載體 – 即先天免疫系統 – 的原因之一。
B2細胞構成體內白細胞的最大部分,主要在血液和淋巴器官如胸腺,脾臟,淋巴結和骨髓中循環。B2細胞主要負責適應性免疫,例如,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
漿母細胞:可分泌抗體的B細胞。產生於免疫反應早期,漿細胞是由B細胞對於CD4淋巴細胞的刺激異化而來 漿細胞(plasma cell):一種壽命較長,不再增殖,可分泌抗體的B細胞。有證據表明,初級B細胞分化到漿細胞的過渡階段與漿母細胞類似。相對於漿母細胞,漿細胞由於在生發中心中完成了親和力成熟過程,分泌的抗體親和力較高,分泌抗體的量也更多。抗原入侵後,B細胞起到一個APC(抗原呈遞細胞)的作用,吞噬了相應的抗原。此抗原被B細胞的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吸收後,在吞噬體(phagosomes)中因和溶酶體(lysosomes)結合而分解,釋放出附着在抗原上的蛋白酶。此酶分解了抗原後,抗原的碎片就附着在MHC I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II)分子上,並出現在其外表面。一旦出現在MHC II分子外表面,CD4+輔助型T細胞就和MHC II/抗原分子結合,並激活B細胞。該激活過程包括B細胞異化為漿細胞以及緊接下來的抗體生成過程以消滅抗原。
記憶B細胞:一種壽命很長,處於休眠期的B細胞。它們在血液中循環,一旦遇到其原來分化來的B細胞曾識別的特定抗原,就可以起始快速而強力的免疫反應。
調節B(Breg)細胞:一類免疫抑制細胞
抗體分子由兩條重鏈和兩條輕鏈組成。重鏈和輕鏈上的可變區使得抗體可以識別不同的抗原。
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也稱為抗原提呈細胞、輔佐細胞或抗原呈現細胞,是指在免疫反應過程中,能將抗原物質提呈(processing&presenting)給T細胞的一類輔佐細胞。APC是一群異質性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蘭格漢白血球)。其細胞表面的MHC分子可以和抗原結合。大多數時候由T細胞識別這些MHC分子和抗原的複合體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是一種存在於哺乳動物的一種白血球。它存在於血液和暴露於環境中的組織中,如皮膚和鼻子、肺、胃和小腸的上皮組織。它們的作用是調節對當前環境刺激的先天和後天免疫反應。它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細胞,故是一種抗原呈遞細胞。
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細胞與B細胞互相作用,進行初步的活性化,以刺激與控制適當的免疫反應。
巨噬細胞(macrophage)是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血球,源自單核球,而單核球又來源於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球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非特異性防衛(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防衛(細胞免疫)。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細胞或游離細胞的形式,對死亡細胞、細胞殘片及病原體進行噬菌作用(吞噬與消化),並活化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細胞,加快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的時間。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也稱作大顆粒淋巴細胞(LG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由骨髓淋巴樣幹細胞發育而成,其分化、發育依賴於骨髓或胸腺微環境,主要分佈於外周血和脾臟,在淋巴結和其他組織中也有少量存在。自然殺傷細胞會直接和陌生細胞接觸,並以細胞膜破裂之方式殺死此細胞,可利用分泌穿孔素及腫瘤壞死因子,摧毀目標細胞。
肥大細胞(mast cell),發育源於骨髓CD34+前體細胞,是連接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橋梁,因為靠近周圍神經末梢而很早就可以感受神經纖維的活動。肥大細胞激活後,可以釋放炎症因子並募集免疫細胞。囓齒動物的肥大細胞可分兩種,黏膜肥大細胞(mucosal mast cell)與結締組織肥大細胞(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其中黏膜肥大細胞必須依賴T細胞才能增殖。肥大細胞類似嗜鹼性球,皆含有肝素(heparin)、組織胺、SRS-A及ECF-A。當肥大細胞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時,就會發生脫顆粒作用。
第一層 表層屏障
皮膚、汗水、眼淚、耳油、鼻水、口水、胃酸與蛋白酶、尿液、 陰道酸性分泌物、精液、扁桃腺、 淋巴結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消化系統裏面的淋巴細胞) 都是我們第一道防禦工事,阻止病毒細菌入侵血管 及細胞。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簡稱MALT),位於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各種黏膜組織中,由黏膜表皮細胞下方的淋巴小結以及表皮細胞之間的微皺褶細胞(M細胞)組成。黏膜層淋巴組織充滿淋巴細胞,如:T細胞和B細胞,還有漿細胞和巨噬細胞,每個黏膜層淋巴組織都正好位於抗原需要通過的黏膜上皮處。比如說腸道上的MALT,當微皺褶細胞(M細胞)同時存在時,微皺褶細胞(M細胞)從腸道內捕捉抗原並傳遞給淋巴組織。
腸道菌發揮着生物學屏障的作用;這些腸道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改變周圍環境條件,如pH或可利用的鐵元素,來與食物中的病原體細菌競爭。這種競爭一定程度上抑制這些病原體的生長,降低了病原體引起疾病的可能性。對於兒童的腸胃感染和細菌性腸胃炎、炎症性腸病、泌尿道感染及術後感染的初步研究表明,攝入消化道益生菌,如未經高溫消毒的酸奶中所含的乳酸菌,有助於恢復消化道菌群的健康平衡。
咳嗽和打噴嚏可以排出呼吸道中的病原體和刺激原;流淚和排尿可以將病原體排出體外;呼吸系統和尿道所分泌的粘液可以黏附和包裹入侵的微生物。所以出汗 、流淚、打噴嚏、肚瀉、咳嗽也是驅走細菌病毒的方法。
第二層是先天性免疫力
當細菌成功突破表層屏障進入到體內,我們體內便會有白血球的 巨噬細胞 殲滅病菌。
但當病毒 成功突破表層屏障進入到 人體內部,這些微生物或毒素會遭遇到先天性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先天性免疫白血球包括了吞噬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吞噬細胞通常會在身體各處巡邏來搜尋病原體,但其也可以被細胞因子召喚到特定位置。這些細胞以接觸攻擊較大的病原體或吞噬並殺死較小的微生物的方式,來識別並消滅入侵物。自然殺傷細胞還是活化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重要介導物。
先天性免疫系統能夠快速地對廣泛的病原體入侵做出反應,但不能夠對某一病原體產生持久的免疫。 而T 淋巴細胞亦都針對病毒而產生抗體。
第三層後天免疫系統
如果病原體再次成功地逃過先天性免疫反應,脊椎動物體內還有第三層保護,即適應性免疫系統(又被稱為後天免疫系統)。適應性免疫系統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開始進化而來,在這一層防禦中,異體分子是指被免疫系統識別為外源物質的分子。抗原就是一類異體分子,可以特異性地結合免疫受體,從而引發免疫反應。病源曝露後須過一段時間才有強烈反應,免疫系統在感染過程中通過適應反應來改進對病原體的識別 ,在病原體被清除之後,這種改進後的免疫反應依然會以「免疫記憶」的方式得以保留;免疫系統中的記憶T細胞能夠產生「免疫記憶 ,當再次感染該病原體時,適應性免疫系統就會利用「記憶」對其作出更為快速而強烈的免疫攻擊。
而適應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夠產生免疫力的生物學基礎。
之後自身亦都有一個復原機制,大腦會分泌細胞生長素,增加患處微絲血管,令到更多血輸送到患處增加細胞復原 。
淋巴循環
身體的組織和微血管之間,靠着靜水壓以及滲透壓的關係,微血管中的血液和組織中的組織液會取得平衡,也就是血液中一部分的血漿會在組織中成為組織液。組織液進入淋巴管之後就是淋巴液,是清澈水狀類似血漿的物質。小的淋巴管密佈在大部分組織的細胞之間,逐漸匯集,並且經過一些淋巴結。身體的所有淋巴液,最後分別匯集到胸管以及右淋巴管。右上半身的淋巴流向右淋巴管,其餘流向胸管。
右淋巴管注入右鎖骨下靜脈,胸管最後匯入左內頸靜脈和左鎖骨下靜脈的交會處,而淋巴液就進入血液,由心臟血管循環全身。
功能
淋巴系統的功能主要有:
- 引流組織液,淋巴液,和靜脈溝通。
- 吸收脂肪:在腸道黏膜的小淋巴管負責吸收脂肪和脂溶性物質(如一些維生素),成為所謂的乳糜,這些營養經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
- 防衛機制淋巴系統負責後天免疫(adaptive immunity),血液中的血漿從血管壁較薄的微血管流出,形成組織液,部分會流回血管。
在血管外的組織液會和體內的病原體結合,所以除了組織液原本有的物質(水和蛋白質)外,組織液還含有病原體。組織液進入淋巴管後會循環至淋巴結,淋巴結內含有的淋巴球會過濾消滅淋巴的病原體,最後流回靜脈。
淋巴管:為盲管,含有瓣膜(為了防止淋巴回流),為輸送淋巴的管道,因為不像血管有來自心臟的壓力,所以流速較慢(其動力來源除了如靜脈一般,靠瓣膜與骨骼肌,尚來自胸腔所形成之負壓)。淋巴球是一種白血球。
淋巴系統由淋巴、淋巴管、淋巴結與淋巴組織等組成:(扁桃腺、脾臟、胸腺)所有的淋巴管最後匯集成兩條主要的大淋巴管,包括胸管與右淋巴管再注入靜脈而重新進入血液循環中。
所有的淋巴管最後會流向胸腔。身體右上半部的淋巴液回流至右淋巴管,右淋巴管再注入右鎖骨下靜脈。
身體其餘部分淋巴液則回流至胸管。和聚集的淋巴結等等。
淋巴系統的組成
包括胸腺和骨髓,為淋巴球發育成熟的地方。
- 次級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
包括淋巴結、脾臟、扁桃腺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等,可捕捉抗原,並提供成熟淋巴球與抗原反應的場所
淋巴系統的功能
哺乳類動物淋巴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
- 將組織間液中過多的水分與蛋白質送入淋巴管以形成淋巴液,再導流送回血液中。維持液體的平衡和血液中蛋白質的濃度。
- 將消化後的脂肪運送至血液中。
- 參與免疫反應,防禦微生物的感染,提供保護的防線。
- 辨識入侵的微生物。
- 活化淋巴球以分泌抗體或吞噬抗原。
- 記憶攻擊過的微生物,使下次抗原入侵時能快速且大量地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反應。
淋巴液
約佔體重的1-3%,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大多間接來自微血管中的血液。成分與血漿相似,內含有白血球、淋巴球與少數顆粒性白血球但不含紅血球及血小板。淋巴液可凝固,但比血液更慢其中亦含有酶(酵素)與抗體,但其蛋白質含量皆較血漿低。血液成分的一部分從微血管滲入周遭的組織,即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隙,而形成組織液;組織液中多餘的液體則會滲入微淋巴管的管壁,再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由淋巴管匯集起來,最後回收至血液裏。
淋巴管
淋巴管的管壁為單層鱗狀上皮,其管壁內皮細胞重疊成皮狀小瓣膜,只允許液體流入而難以流出。微淋巴管通透性較微血管佳,且管徑較微血管稍大,並分佈於全身。微淋巴管有一端為盲端,盲端藉由固定絲連接附着在周圍的細胞上,另一端則匯集成較大的淋巴管。淋巴管之構造與靜脈相似,但管壁較薄;具有辦膜,且瓣膜較靜脈更多,可以幫助淋巴朝心臟方向回流。
所有淋巴管最後匯集成兩條主要的大淋巴管,包括胸管 thoracic duct(to left subclavian vein) 與右淋巴管再注入靜脈而重新進入血液循環中。
所有淋巴管最後會流,右淋巴管再注入右鎖骨下靜脈。身體其餘部分淋巴液則回流至胸管。
淋巴管種類[
- 淺層淋巴管:來自皮膚之皮下組織或內部器官的表面,通常與靜脈伴行。
- 深層淋巴管:負責移送深層組織和內部器官的組織間液。較深層的內臟淋巴管通常與動脈伴行。淋巴管的形態種類較微血管多,其功能較複雜。例:小腸壁的淋巴管稱之為乳糜管(lacteal),能引流組織間液並排出,能吸收經腸道消化後的乳靡。
淋巴循環
組織間隙中的蛋白質和大分子物質 如長鏈脂肪酸是無法進入微血管,這些物質需經由淋巴管來攜帶回到胸腔靜脈血液中。
淋巴經由微淋巴管流至淋巴管再流向淋巴結。在肺基部、小腸周圍組織及肝臟的淋巴會流經至少一個淋巴結以進行過濾作用。相近的淋巴管會匯集成淋巴幹(lymph trunk)。
- 主要的淋巴幹位於頸部、鎖骨下方、支氣管、縱隔部、腰部與腸部等處。所有的淋巴管最後會流向胸腔:
身體右上半部的淋巴液回流至右淋巴管,右淋巴管再注入右鎖骨下靜脈。身體其餘部分淋巴液則回流至胸管。胸管為體內最大的淋巴管,起始於乳糜池(cisterna chyli),最後注入左鎖骨下靜脈,使淋巴液回流至血液中。左、右鎖骨下靜脈再注入上腔靜脈而後回流到心臟。
胸腺的結構
位於胸腔上縱隔腔內,胸骨後方,兩肺之間(圖3-2)。胸腺外覆一層含血管、由緻密結締組織所構成的被膜。被膜的內表面和小葉間隔都被附於基底膜上的無數胸腺皮膜細胞所包圍。皮膜細胞在血管周圍形成鞘膜,使抗原無法進入皮膜 骨架的空隙內,因而稱為血液胸腺障壁(blood – thymus barrier)。被膜有纖維伸入胸腺內部形成小樑(trabeculae),並將胸腺分成許多小葉(lobule)。小葉由皮質(cortex)與髓質(medulla)所構成。
位置在胸腺外層,含有大量淋巴球聚集,為淋巴球教育、增殖之處。於幹細胞(stem cell)進入胸腺的皮層後,便開始進行快速反覆的分裂.。只有數百分之一的T淋巴球能成熟且產生作用。成熟的T細胞轉移到胸腺髓質繼續分化,並不分裂。T細胞,可表現TCR接受器,以對外來抗原作出反應辨識自我組織相容(MHC)表面抗原。成熟後的T細胞可作為胸腺依賴型細胞(thymus-dependent cell)。出了胸腺後便進入周邊淋巴組織中循環。T細胞的生命週期為數週至數年,甚至可能活十數年,平均約為2-4年。
位於胸腺內層,髓質中央有所謂的Hassall氏小體(Hassall『s corpuscle)是退化的上皮細胞所構成。成熟的胸腺細胞分佈於此處。雖然胸腺被視為一個特化的T細胞器官,但有時也會出現少量成熟的B細胞、B細胞的生發中心,甚至會出現更少見的漿細胞。這種現象在小孩尤其常見,成人則較少見。
胸腺的功能
胸腺教育:幫助T細胞的形成。T細胞的成熟是由皮質到髓質逐漸成熟,胸腺內T細胞在皮質被教育篩選出可辨識自我(SELF)或非自我抗原(NONSELF-AG)的作用細胞。
- 由骨髓來的T細胞在此發育成熟為具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包括兩類T細胞:輔助性T細胞與毒殺性T細胞。
- 成熟的天然T細胞(naïve T cell)可行單株增殖,供應循環中及周圍組織中的淋巴球。
- 產生免疫耐受性(tolerance)。
- 於幼兒時期參與造血功能。
胸腺的退化
在嬰兒出生後,胸腺會以超過其他臟器的速度生長,約一歲時其生長速度已達極限。故胸腺於兒童時期最發達,之後便逐漸停止生長。
青春期之後,胸腺開始逐漸萎縮,皮質和髓質細胞都明顯減少,且大部分的胸腺組織會被脂肪組織與結締組織所取代。
嬰兒時期胸腺約重70克,到了老年時僅剩下約3克重。
胸腺在嬰兒時期的作用很大,是個教育T細胞的組織。而胸腺退化的過程大約於一歲時開始,之後便以穩定的速度進行。
胸腺退化導致的淋巴球減少會造成皮膜骨架的塌陷,但是皮膜細胞仍會持續存在,並終生釋放胸腺激素。
胸腺退化的會造成:
- 脂肪的侵入
- 淋巴球數目的減少
骨髓
所有血球細胞均源自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再分化為不同系列的細胞,其分化和成熟過程需受到不同的細胞激素的刺激,稱為細胞群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ORY FACTOR , CSF)。
人類與老鼠的身上,骨髓是B細胞最早發育的起始處。
骨髓的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會分泌細胞激素直接與未成熟的B細胞作用,使B細胞成熟與增生。
IL-7自體反應活化的B細胞在骨髓中亦會被清除掉(是類似T細胞之篩選作用)。
淋巴結
人體的淋巴結呈卵圓形或腎形,直徑約2-10 mm大小不一,分佈全身各處的淋巴通道上。
大淋巴結主要密佈在頸部、腋下、腹股溝與腸繫膜等處。內臟的淋巴結多沿血管排列或位於器官門脈附近。
全身淋巴結數量十分可觀,約有500-600個,嚴密監視淋巴管道及過濾淋巴液,清除異物或參與免疫反應。
淋巴結的結構
可分成皮質和髓質 1.外層的皮質含有淋巴球聚集排列成團的淋巴濾泡,其中央部位為製造淋巴球的地方,稱為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2.內層的髓質淋巴呈索狀排列,稱為髓索(medullary cord),其間可見到巨噬細胞和漿細胞。可過濾從周邊到胸管的淋巴液,當淋巴液從淋巴結過濾,特殊的抗原會被吞噬性的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所構成的細胞網捕獲。淋巴結之實質構造可區分成三個同心圓區:1.皮質區(B細胞區)2.副皮質區(T細胞區)3.中央髓質區(T細胞及B細胞與漿細胞聚集)
皮質區(cortex)位於淋巴結的外層
此區含有淋巴球(大部分為B細胞)、巨噬細胞和濾泡樹突狀細胞排列成初級濾泡。經抗原刺激後會轉變成較大的次級濾泡,每一個濾泡皆含有一個生發中心。
副皮質區(paracortex)
在皮質的下方,大部分為T淋巴球,也有從組織移至淋巴結的樹突狀細胞。樹突狀細胞表現大量的第二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 II),其功能是將抗原呈現給T細胞。
髓質區(medulla)
- 為淋巴結最內層,大多是正在分泌抗體的漿細胞。當抗原被帶到淋巴結時,抗原會被捕捉處理,然後和副皮質區中樹突狀細胞上的MHC II結合,並呈現出來活化TH細胞。
淋巴結的功能
活化淋巴球、製造抗體
其內的網狀纖維亦可捕捉經由淋巴液運來的外來抗原,然後再經巨噬細胞將其吞噬分解。1.淋巴結內T細胞居多,約佔70-75%。2.B細胞約佔25-30%。3.充滿巨噬細胞和網狀組織。4.巨噬細胞與樹突狀細胞會捕捉隨淋巴液進入淋巴結的抗原,經處理再呈現給T細胞。5.當T與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便開始進行分化:
T細胞活化成作用的淋巴細胞,可執行細胞媒介免疫反應
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分泌大量抗體,以執行體液性免疫反應。
脾臟
為身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左季肋區。有一個緻密、纖維彈性化的外囊,在脾門處特別厚,並延伸出許多小樑,它們可將較大的血管傳送到整個脾臟。某些哺乳動物的此類支持組織含有平滑肌,可產生規律的泵運,將脾臟中的血液打出來,所以可作為血液的儲存處。人類則只含有少量的平滑肌。故劇烈運動會使平滑肌收縮而造成我們覺得左季肋區有疼痛感。
脾臟的結構
由網狀纖維所支持的高度血管化組織,由充滿血液的靜脈竇及脾索(splenic cord)所構成。脾索中則含有紅血球、顆粒性白血球、淋巴球、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各種血球。巨噬細胞負責吞噬大量被破壞的紅血球和血小板;此處亦為老化或有缺陷的紅血球被破壞和移除的地方。
紅髓外圍受白髓的B淋巴球濾泡所圍繞處,稱為濾泡旁區: 與紅髓的主要構造不同之處為缺乏靜脈竇;內含大量的紅血球和白血球以及稀少的網狀物。濾泡旁區的功能尚不明,其緩慢的血流流速可能與加強白血球和抗體與抗原間的交互作用有關。1.脾臟的功能:淋巴器官,活化B細胞,以產生抗體。2.血液循環的過濾器:有過濾血液、破壞老化的血球和儲存血液等作用3.胚胎時期還有造血的功能4.靜脈竇儲存大量血液,當身體急需時,可受到交感神經興奮影響,使脾臟外囊平滑肌收縮,便可將血液打出去。5.可吞噬細菌
呼吸道、消化道或生殖泌尿道的黏膜層為許多致病原侵入的部位,因此散佈着許多淋巴組織來進行防禦
這些淋巴組織稱為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包括位於扁桃腺、小腸與闌尾等處的聚集淋巴結。
- 位於小腸和闌尾的聚集淋巴結稱為培氏斑(Peyer’s patches)
- 位在腸道的黏膜下層(submucosal area),又名為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ut –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GALT)皮膚具有巨大的表面積,為身體的一道重要防線。2.皮膚的表皮層含有大的特化角質細胞,可分泌大量的細胞激素,而引起發炎反應。3.角質細胞亦可被誘導表現MHC II分子以作為抗原呈現細胞。4.蘭氏細胞(Langerhans『 cell)是屬於樹突狀細胞的一種。
- 位於表皮層的上皮細胞間質,可利用胞噬方式將抗原吞噬後,從表皮移到淋巴結並分化成樹突狀細胞。
- 細胞表面表現大量的MHC II分子,可活化未成熟的TH細胞。
淋巴系統與免疫反應
- 完整健康的皮膚及其所分佈的汗腺和皮脂腺,可保護身體不被外在的微生物侵犯及感染。
- 呼吸道一直到泌尿道及消化道的出口都覆蓋着黏膜組織來保護人體,這些黏膜組織的細胞與細胞之間排列十分緊密,使微生物無法侵入。
如入侵的微生物超越了第一道防禦系統,體內吞噬性的細胞如單核球或巨噬細胞,會把入侵物吞噬,並與溶小體共同將之摧毀。若靠單核球或巨噬細胞仍無法將其消滅時,所以巨噬細胞會將抗原呈現給TH細胞,然後活化的TH細胞就會分泌細胞激素幫助B細胞產生抗體,抗體除了具專一性與抗原作用外,亦可活化補體而共同將入侵的抗原消滅。
B細胞與T細胞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是專一性防禦作用。在免疫學上亦稱特異性免疫,可分為細胞媒介免疫及體液性免疫反應兩大類。
淋巴管負責將周邊組織液回收並送至淋巴器官中進行過濾。淋巴器官及位於全身各處的淋巴組織則依據所接觸的外來抗原再製造相對應抗體,或直接攻擊外來物,而達成免疫反應之功能。
腫瘤免疫
免疫系統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發現和消滅腫瘤。腫瘤細胞會表達一些未在正常細胞中發現的抗原。對於免疫系統而言,這些腫瘤抗原是入侵者,它們的存在導致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腫瘤抗原來自於多個方面。有部分抗原是由致癌病毒所生成,如能夠導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有很多情況下,腫瘤抗原是生物體內自身蛋白,只是因為在正常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很低,而在腫瘤細胞中表達過高。例如,酪氨酸酶的高量表達會將特定的皮膚細胞(黑素細胞)轉變為腫瘤,即黑色素瘤。還有一種可能的腫瘤抗原來源是通常在調控細胞生長和存活中發揮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它們在異常情況下卻能夠誘導癌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原癌基因。
免疫系統針對腫瘤的應答主要是利用殺傷型T細胞來摧毀異常細胞,自然殺手細胞並不直接攻擊入侵者,卻能夠攻擊並殺死腫瘤細胞和被病毒侵入的細胞。
有時候也需要輔助型T細胞的參與。類似於病毒抗原,腫瘤抗原的呈遞也是通過I型MHC分子來進行,使得殺傷型T細胞能夠將腫瘤細胞作為異常細胞進行識別。自然殺傷細胞也能夠通過類似途徑殺死腫瘤細胞,特別是當腫瘤細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少於正常細胞的情況(這也是腫瘤細胞的普遍現象)。有時生成針對腫瘤細胞的抗體,也讓補體系統也可以參與到消滅腫瘤的進程中。
一些腫瘤能夠躲過免疫系統的監測,從而發展成為癌症。腫瘤細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通常少於正常細胞,因此可以避免被殺傷型T細胞所發現。]一些腫瘤細胞可以釋放出一些因子來抑制免疫應答,如分泌能夠降低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活性的細胞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此外,針對腫瘤抗原的應答可能出現免疫耐受,使得免疫系統無法繼續攻擊腫瘤細胞。
矛盾的是,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能夠促進腫瘤生長。當腫瘤細胞釋放出細胞因子並吸引巨噬細胞到腫瘤附近,巨噬細胞會合成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反過來促進腫瘤的生長。而且,腫瘤中的缺氧條件和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會共同誘導腫瘤細胞來降低能夠抑制轉移的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進癌細胞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