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生攝影分享會羣組中交流,知道胡醫生除了是一位資深的攝影家,他更是知識廣闊,並常常與我們分享他喜歡的音樂, 所以我為他招集了一班志同道合喜歡影音的醫生,創立了另外一個醫生影音興趣羣組,在那裏,我們可分享更多影音經驗及知識。
為了增加我對於影音設備的認識,我參加了香港影音玩樂展在星期六九龍灣展貿中心6樓 下午2時至3時舉行的一場影音欣賞會。
他們用了PIONEER 4K UHD 藍光影碟播放機 UDP-LX800 及杜比ATOMS 的環迴立體聲系統示範了幾套電影中的精彩片段如挑戰者一號 READY PLAYER ONE 中汽車比賽的一段及 【DUNKIRK】《鄧寇克大行動》 開頭一段,幾個英兵在一個村落中行去海灘準備撤退回英國,其低頻的音響營造一個十分緊張的氣氛,突然間槍聲四起,他們不停逃命中 ,有好多音響細節在現場才聽得。

而另外我在網上找出全港最好音響的戲院原來其中一間是尖沙咀ISQUARE的 IMAX 戲院,所以我在一個星期三下午便觀看了《怪獸與葛林戴華德之罪》。電影一開場,主角黑巫師 葛林戴華德被囚禁在魔法政府的監獄中。在獄中的房裏,他被綁在椅上。房裏有一隻烏蠅在主角上空飛舞,DOLBY ATOMS 的全景音響系統將烏蠅活形活現地表現出來。真有衝動想拍死它。真是十分有癮頭。
我的家庭影音設備包括 LG 46 吋 LED 電視,PHILIP BLU-RAY PLAYER,MARANTZ AV 擴音機及 5.1 環迴喇叭。
剛好知道鄰居 SIMON LEUNG 在青衣裝修及佈置緊他的私人影院,他並應承一準備好,我第一批被邀請去鑑賞。所以我要對影音多點認識,到時用我的眼耳感官落足專注力去 感受 下一個高级豪華私人影院的影音效果。以下又是我蒐集資料之後寫的筆記與大家分享。
家庭劇院
- 電視
- 4K Blu-ray / UHD Blu-ray 播放機
- 環迴音響系統
- 影音來源- Computer as source 串流- NAS
電視
(LED,OLED, QLED)
LCD電視
LCD電視採用冷陰極螢光燈(CCFL)作背光光源,其構造頗複雜,要利用擴散片、導光板組件等將光均勻傳導到面板。但在顯示全白或全黑畫面時的,LCD屏幕的中心和邊緣亮度仍有一定差異。CCFL背光源的壽命較短,使用4-5年後亮度會明顯下降,部分LCD電視更出現螢幕變黃等情況。
LED電視 ( light-emitting diode)
LED電視使用發光二極管作為背光源,大大提升亮度和對比度,令畫面的色彩飽和度更高。而且LED燈管體積較CCFL燈管小,所以螢幕能造得更薄。加上LED背光螢幕不含汞,比LCD電視能節省36% – 50%耗電量。LED TV 的背光系統主要分為側光式(Edge LED back-lit)同直下式(Direct back-lit 或 Full LED array back-lit)兩種。
Edge LED 是在機身的上下 / 左右兩邊,或者上下左右四邊設置 LED 背光。大家在市面上見到的入門至中階型號的 LED TV 絕大部分仍然是側光式設計。優點是機身較薄、較慳電,售價亦都較便宜。
直下式設計多數應用在高階以及旗艦 LED TV,是把 LED 背光点状分布在液晶面板的后方。好处是背光均匀传到整个屏幕。配合配合 Local Dimming(區域調光)技術,可以更細緻地調節畫面不同部分的光暗,獲得更好的對比度和光暗層次,不過機身就會厚少少,售價也較高。
當然,LED TV 的畫質並不止取決於背光,前面的 LCD 面板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亦都不斷有改進,初期只有可視角度十分低的 TN(Twisted Nematic)面板,到近年的 IPS(In-Plane Switching)和 VA(Vertical Alignment)面板不斷改良,獲得更佳的可視角度和色彩表現。現時大家在市面上見到的 4K 電視多數都是採用 IPS 或者 VA 技術,前者具備更好的可視角度和色彩,後者就有更好的光暗對比和反應時間。
OLED電視
OLED TV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顯示原理,則是採用有機 EL (Electroluminescence,電場發光)原理,畫面上的每一個像素都是自行發光,與以往的等離子顯示屏(Plasma Display Panel)相似,具有自發光技術,並不需要背光源。當沒有電流通過時,OLED螢幕便不會產生任何光,所以它比LCD或QLED擁有更好的黑色表現力,能呈現純黑色,顯示對比度大大增加。。另外,OLED螢幕的可視角度更廣,用家在不同角度都可以享受完美的畫面。更快的反應時間同更薄機身,缺點是面板用到有機物所以使用壽命會較 LCD 短,亦都有機會出現燒烘的情況。LG 其實早在 2012 年尾就已經在香港引入了首部 55 吋 OLED 電視 55EM9700,不過仍是 1080p 的全高清解像度。當時 OLED 面板在生產方面的成功率偏低,令成本同售價都高企,反而 LCD 電視在提升解像度方面難度不如想像中大,令各大品牌都開始更為偏向先推出 4K 產品。
QLED電視
QLED的原理是透過藍色背光源來照射紅色和綠色的量子點,從而得到高純度的白光。QLED技術令電視的亮度可提高近40%,而顯示的色域亦相對較廣,能還原最真實的影像色彩。
2015 年 Samsung 在顯示面板引入納米晶體(Nano Cell)技術,2017 年 LG 就引入了量子點(Quantum Dot)技術 QLED,前者可以令背光傳送到前面板的時候獲得更純淨的顏色,後者直接在液晶面板上吸收不必要的光線,呈現到更準確的色彩和更廣色域,可視角度亦更高,是更強畫質的 UHD 電視,於是就出現了「SUHD」TV 或者「Super UHD」TV 這個新名稱,也是兩個品牌的高階系列。當然,實際上使用的仍是 LCD 液晶體的顯像技術。
4K 電視
4K電視即,具有3840×2160的解像度,總像素數是一般1080P Full HD (FHD)電視的4倍。解像度是指螢幕的畫素數量,數值越高代表畫面越精細,能呈現更敏銳和真實的影像。假設FHD電視和4K電視擁有相同的螢幕尺寸,FHD會有207萬像素,4K則有829萬像素。4K電視的畫面由較多像素所組成,所以畫質更細膩,甚至用肉眼也能看出差異程度。 觀眾更可以在短的距離欣賞4k的大電視。
HDR介紹
每一部電視都具有一個標準動態範圍格式(Standard Dynamic Range, SDR),但經過不同的訊號耗損,SDR電視所呈現的輸出畫面不論在對比度或色彩飽和度上,與原始畫面比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而HDR (High Dynamic Range)是一種提高畫面動態範圍的新技術,提升影像中最亮白色和最暗黑色間的亮度差及色彩範圍。能呈現出更廣色域和更高對比度的畫面,令細節更清晰鮮明,畫面輸出亦更貼近原來拍攝的真實影像。
HDR電視比傳統SDR電視能呈現更層次分明的顏色。在 SDR標準下,紅綠藍三原色被劃分成256級亮度,能顯示1667萬種顏色。而在HDR標準下,所有三原色的亮度都被分成1024級,一共能呈現約10.7億種顏色。可見HDR的顏色數量和色域比SDR標準更多更廣,能再現豐富色彩。
4K和HDR的關係
很多人會混淆4K和HDR,以為是同樣的技術。但其實4K是用來提高像素數量,令螢幕擁有超高解像度。而HDR則是一種增強畫面動態範圍的技術,與解像度無關,主要作用是讓像素和色彩變得更豐富。如果電視能同時具備4K和HDR技術,就能擁有更佳的畫質顯示效果。
電視該選甚麼尺寸??
隨著電視面板技術越來越成熟,大尺寸電視的價格也開始下降。當大尺寸電視看起來比較舒適,而價錢又合理時,50吋以上的電視亦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但購買時不應盲目追求大尺寸,需要考慮居住空間和擺放位置。如果空間有限,未能擺放過大尺寸的電視,就可以參考以下的「電視最佳觀賞距離」圖表來選擇最適合的電視尺寸。
- 65” 距離 1.4-2.8m
- 55” 距離 1.2-2.4m
4K TV只要在畫面高度1.5倍的距離觀看,就看不到像素格,亦即是65吋的4只要最短的觀看距離僅需1.2米。
全高清1080p電視,合適的觀看距離是畫面高度的三倍。65寸約需2.4米。
我們的第一款 4K Blu-ray 播放機 CXUHD 終於誕生,正式開始為電影迷帶來完美的新世代家庭影院系統。CX 系列的最新產品使用了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旨在改善稱為 Dolby Vision 的視覺效果。而我們將會解釋它是什麼以及如何從中受益。
HDR 概要
在我們深入講解 Dolby Vision之前,值得先談談HDR(我們最近在博客中簡要介紹過一下)。HDR 或高動態範圍是指顯示比常規影像(標準動態範圍或 SDR)有更高對比度的影像。影像的動態範圍是其最亮和最暗區域之間的差異,該範圍愈高,屏幕上可用顏色的數量就愈多,細節級別亦愈高。
那甚麼是 Dolby Vision?
簡而言之,Dolby Vision 可算是一種另類的 HDR,但就更為先進且有著一些明顯的差異。處理過程從初始的影片內容著手,重新製作母帶,最終讓人能在家居中體驗該效果。
Dolby Vision HDR 帶有一個額外的智能元數據層,包含逐幀指令,以確保盡可能準確地描繪影像內容。 Dolby Vision 兼容的電視機使用來自訊源的幀信息來提高亮度、對比度和色彩表現。常規 HDR 只會發送適用於您正在觀看的整個電視節目或電影的靜態畫面,是最基本形式的元數據。Dolby Vision 可以通過 HDMI 1.4 設備傳輸,這意味著具有較舊格式的 AVR 可以充分利用該技術。Dolby Visions 兼容電視仍然可以看到標準 HDR 內容,但只會顯示常規 HDR 元數據的改進。
資頻內容以高達 12 bit 色深製作母帶,而常規 HDR 則採用 10 bit 色深製作(這就是為何你有時會看到它被稱為 HDR10)。額外的 2 bit 在屏幕上增加了很多色深和亮度,提供超過 680 億種顏色的可用性,而僅 10 億像素則為10bit 色彩。 這意味著顏色將更接近拍攝當時的意境: 一種不會與我們偉大的英國聲音哲學相違背的方式…
有助於所有 HDR 內容脫穎而出的其他優點就是亮度。電視的亮度以 nits 測量。 例如,標準電視機約 300 nits。 要顯示 HDR10 影像,電視機必須能夠提供至少1,000 nits,用於 4K 兼容電視機。 實際上,它可以掌握高達 10,000 nits,但目前還沒有一台電視可以支持這一點。 但是,這意味著,當顯示器處於支持的級別時,格式將來會得到證明。我們正在等著你啊 8K 影像!
不完全是…Dolby Vision 是 HDR 的改進版本。使用音頻來比喻,將 Dolby Vision 視為與 FLAC 文件相似,這是一個不被廣泛採用的高級標準,但提供了更好的質量。 杜比也在記錄上令我們確信,這兩種格式並沒有互相競爭。唷! 兩者都可以很好地共存,因為HDR10可以在啟用 Dolby Vision 的電視上使用,而非不能。對於電視製造商來說,要利用 Dolby Vision,他們需要支付許可證費用,而 HDR10 是製造商可以使用的完全免費平台
挑選電視
挑選電視有幾十個標準:resolution 解析度, 黑位、亮度均匀性、廣色域、色階、對比度、锐度、暗部區域控光、 細節 、Dynamic range HDR 動態表现 、色彩還原 、響應速度、輸入延遲和音响水平 等等。
是32位系統 还是64位系統?
用的是什麼CPU?(现在的液晶电视都有CPU,其實和電腦一樣…)- 影響網絡延遲网
内存多少G?
用什麼系統決定了你能否最大限度的獲取網絡資源說通俗點就是能不能裝法律上不允許的插件和漢堡版電影
比如LG、三星、索尼就別想看盜版了,TCL也只是支持部分,海信 Hisense 只是隨便你裝什APP.
LG用的是webos操作系统
LG、三星、索尼這幾家都得買機頂盒,但是國產品牌不需要。合資品牌中也有個特別, 那就是夏普,夏普Sharp 也不需要機頂盒。
個人體现下来,比较好的系统就是TCL、海信和夏普。
所以低端機,一般推薦TCL、海信和夏普,這三家的低端機做的很好,價錢也實惠。
高端機,推薦夏普、三星和索尼,這兩家的壽命比較長,畫質也很好 。
4K Blu-ray / UHD Blu-ray 播放機
入門型號:
功能不弱只輸規格
入門 UHD Blu-ray 機的價錢大約在港幣 $3,000 左右,最早推出的 Xbox One S 街價更加已經接近 $2,000,價錢已經好相宜,而且功能方面大部分都幾齊全,例如支援 Netflix、可以串流 Dolby Atmos 音效輸出、具備 Media Player 功能等等。同較高價位型號的差別,主要在於規格,例如高階機接駁端子多一點、用料好一點、支援 Dolby Vision 等等。所以對於普通用家來說,入門級 UHD Blu-ray 機已經好夠用,亦都有唔錯的多媒體播放功能。
入門機一樣有 DOLBY VISION
LG UP970
UP970 係現時 LG 香港唯一的一部 UHD BLU-RAY 機,大約 $3,000 元的定價算係入門型號。不過同 LG 的 4K 電視早早引入 DOLBY VISION 的 HDR 格式一樣,UP970 雖然係入門機,不過都支援 DOLBY VISION,睇《狂野時速 8》、《小丑回魂》等影碟的時候就可以有更強的動態效果。本身亦都支援 NETFLIX、YOUTUBE 的 4K 內容,設有兩組 HDMI,一組 2.0A 負責 UHD 視訊、一組 1.4 負責音頻輸出,亦支援 DOLBY ATMOS 等音效。如果本身的 4K 電視已經支援 DOLBY VISION 的話,UP970 是一個幾抵用的配搭。
PANASONIC DMP-UB400
由初代的 DMP-UB900 到最近 CES 上公佈的 4 個新型號,PANASONIC 可以話係推出最多 UHD BLU-RAY 播放機的品牌,比較可惜的是香港並無引入高階型號,首先推出的反而是入門的 DMP-UB400,有少少試水溫的意味。不過雖然是入門機,但 DMP-UB400 的影音功能其實幾齊全,本身採用了 PANASONIC 的 SMART TV 系統,內置了 NETFLIX、YOUTUBE 等 APPS。內置 WI-FI,DLNA 功能可以播放 MKV、MP4、JPEG 等多媒體檔案,而且可以播埋 HI-RES 音樂,包括 FLAC、WAV、ALAC 等等,最高可達 32BIT/192KHZ,更支援埋 DSD 5.6MHZ,做埋網絡音樂播放器都可以,幾適合預算有限,又想睇碟、聽歌都兼顧的用家。新一代的 DMP-UB420 主要是加入了 HDR10+ 同 DOLBY VISION,算是小升級,不急用的朋友可以等下,不過暫時都未知香港會唔會引入。
PIONEER UDP-LX500/LX 800
PIONEER 推出的首部 UHD BLU-RAY 機 UDP-LX500,延續了以往由 LD-X1 到 BDP-LX88 對影音質素的追求,並且加入了現時最新的技術。支援 UHD BLU-RAY、BLU-RAY、DVD、CD 以及 SACD 播放,兼容 HDR10 及 DOLBY VISION 的 HDR 格式,並且配備 HDR → SDR 功能、支援 4K 增線。雙 HDMI 輸出的設計,可設置聲畫獨立輸出,DIRECT 模式則可以關閉所有影像線路,獲得最佳的音質,作為獨立的 CD 唱盤使用也十分適合。機身更加採用了三區域獨立區塊設計、減少相互電磁干擾,配備了剛性和寧靜的 UHD BLU-RAY 碟盤,1.6MM 底殼更加配上 3MM 厚鋼板加固,雙層機殻底板設計、降低重心、加強穩定性,全部都是為了獲得最穩定、準確的播放效果而設。
UDP-LX500 設有 RCA 模擬音頻輸出,配合 DIRECT 模式,作為純唱盤使用都可以。而雙 HDMI 則可以設定為聲畫獨立輸出,獲得最好的聲畫質素。
LX800整體做工都明顯較 LX500講究,其焦點功能包括對應 HDR10及DOLBY VISION,配備自家 SACD盤,對應獨家精準石英鎖定係統技術 及能與同廠擴音機作時脈同步,將聲效發揮到極致。 LX500售價:$6,980
環迴音響系統

家用版 DOLBY ATMOS:真正全方位環繞聲
近年最熱門的環繞音效技術,2012 年開始應用到戲院,2014 年推出家用版。規模上當然無得比,不過技術概念一致,通過加裝天花喇叭來將以往平面的環繞聲擴展到全方位包圍。家用版 Dolby Atmos 的喇叭配置主要有 5.1.2、5.1.4、7.1.2、7.1.4 同 9.1.2,最後的數字代表了天花喇叭的數量。為了方便普及,Dolby 也推出了 Enabled Speaker 及 Module 的設計,通過加裝向斜上發聲的單元、並以天花反射輸出上方的音效。現時大部分 7.1 聲道或以上的新一代擴音機都已支援 Dolby Atmos,不少影碟亦已支援這款新的環繞聲。
杜比實驗室於2014年6月宣佈杜比全景聲技術將會應用於家庭劇院之中。除了《杜比Atmos示範碟》,第一套可以播放杜比全景聲電影的藍光光碟為《變形金剛:殲滅世紀》。
家庭劇院系統使用包含Atmos的杜比TrueHD音軌,經由HDMI 1.4傳輸到AV擴大機。2015年主流擴大機可以支援7.1.4聲道的Atmos音軌解碼。部分2014年的AV擴大機可以藉由更新硬件的形式支援Atmos音軌。不支援Atmos的擴大機和播放器可以把Atmos音軌播放為TrueHD 多聲道。
家用系統和影院系統的差異
杜比混淆了家用 Atmos 和影院用的 Atmos,家用 Atmos 並不是基於物件的,而是音訊空間資訊的編碼,因為藍光光碟的頻寬不夠,而且家用功放解碼器的運算能力也不夠。家用 Atmos 並不是基於 Pro Logic 矩陣編碼/解碼的,而是類似於多聲道 MP3/AAC 這樣的數碼壓縮編碼機制。影院 Atmos 系統是基於 9.1 聲道基本音軌和 128 個效果音軌實時混音的,而家用 Atmos 系統是基於 7.1 聲道基本音軌和 24.1.10 音訊空間資訊合成的。TrueHD 或 Dobly Digital Plus 裏的杜比 Atmos 是需要使用 Dolby Media Producer 工具重新編碼匯出的。
數位影院系統(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由DTS公司(DTS INC.,NASDAQ:DTSI)開發,為多聲道音訊格式中的一種,廣泛應用於DVD音效上。其最普遍的格式為5.1聲道。與杜比數位為主要競爭對手。要實現DTS音效輸出,需在硬體上及軟體上符合DTS的規格,多數會在產品上標示DTS的商標。
不少電影都有 Dolby Atmos(全景聲)版本,這種於 12 年正式面世的次世代環繞聲技術,是一種「物件導向式」(object-based)音效技術,現時除了 Dolby Atmos 之外,其最大對手 DTS 亦已在今年中宣佈將會推出同類技術 DTS:X,並與前者一樣同時適用於戲院及家庭影院之中。
甚麼是「物件導向式」環繞聲?
「物件導向式」(Object-based)環繞聲技術,不論在前期聲音設計還是最終重播時,都會設有獨立的聲效物件(Sound Object),這些音效物件能夠隨意指定在整個 3 維聆聽空間中某個位置出現,例如雨聲在頭頂、飛機在右後方出現,甚至因應劇情發展而設計這些「聲效物件」的精確移動情況,例如鬼怪在整個空間由左後方飛向右前方。由於加入 Sound Object,Object-based 環繞聲就可徹底提升音效的仔細度及連貫性,配合適合的器材,便可享受三維立體感明顯提升的環繞聲體驗。
影音來源
- 串流 -4K 串流 ( Netflix,myTV Super ,Now TV)
- DVD/Blu-ray disc
隨住 4K 電視的普及,近年 4K 訊源都開始變多,除了 UHD Blu-ray 之外,主要的選擇就是 Netflix、myTV Super、Now TV 等 4K 串流服務。不過為了遷就網速,所以串流視訊多數都經過壓縮,例如 Netflix 就建議 25Mbps 的速度來串流 4K。而普通 Blu-ray 的 bitrate 通常已經有 20-30 Mbps,UHD Blu-ray 就更高,bitrate 代表了每秒的資訊量,也間接反映了畫質,事實上 A/B 比較之下亦都幾易睇出 4K 實體影碟比起同樣內容的 4K 串流細緻度更高,尤其動態畫面的差別會更大,加上 4K 串流只有少部分支援 HDR,而 UHD Blu-ray 就絕大部分都具備了 HDR。所以串流雖然有方便使用的優勢,畫質就依然是實體影碟佔優。 UHD Blu-ray 另一個優勢係絕大部分都支援 HDR 以及 10bit 色深,暫時 Blu-ray 同串流服務就多數只有 8bit,在色彩漸變、還原方面亦都有優勢。
- 2K Blu-ray = 20-30 Mbps , 8-bit
- 4K Blu-ray= 100 Mbps, 10-bit
而家買 UHD Blu-ray 都會附送一隻普通 Blu-ray,所以就算無支援器材的朋友,而家都可以播住 Blu-ray 先,以後有機再睇 UHD Blu-ray 版都得。
電影 數碼串流DIGITAL STREAMING
在互聯網剛發展的千禧年世代,用家要看一段低解像度的影片,都要先等一段時間才能完成下載。然而,如今用家在串流平台打開一套高清電影,或以手機程式選好串流音樂歌單,要等幾秒緩衝時間都覺得受罪。用家要求之所以遞增,可追溯到十數年前,在那個 Netflix 仍經營著郵寄租碟服務,而 iTunes 下載音樂尚未流行的年代,幾乎每個網絡用家都會聽過這個名字,BitTorrent(BT)。一切都拜 BT 的「失敗」所賜。
這是 15 年前的故事。當時互聯網上主流的下載途徑,是透過 FTP 這個需要依賴伺服器的形式。BT 的首腦兼創造主 Bram Cohen 強調,在 2003 年開發這個嶄新的檔案傳輸工具時,並沒有想過它在不久之後會為全球用家打開盜版侵權之門。當初他想做的,只是更為簡單和有效地經由網絡傳送大型檔案,例如電子遊戲的更新程式和作業系統 Linux 的不同版本。但這顯然「低估」了 BT 被世人廣泛應用的功能,透過 BT 上下載的內容遠不在於此,而是整個遊戲程式和作業系統,還有無數電影、電視劇和音樂檔案。而且,短短一年時間,BT 就佔據了網絡世界 3 分之 1 的流量,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互聯網的認知和應用領域。
就在帶來一發不可收拾的侵權下載的同時,BT 的出現亦非有破壞無建設,皆因今日成為網上娛樂主流的串流音樂和線上電影,其概念和得以崛起的源頭,正正是由 BT 所「種」得來。
Bram Cohen 當年不但解決了如何透過網路輸送大型檔案這個難題,也完全扭轉了用家對網絡資源的看法。在 BT 之前的P2P(Peer to Peer,群組對群組)平台,如最初的 Napster 和後繼的 Kazaa 和 Limewire,下載者都需要依賴另一用戶的電腦分享檔案。BT 的最大特點是改用「播種」形式,用過 BT 的人都很熟悉,即是「Seed/種子」。只要下載容量極小的種子,就可以獲得完整檔案。檔案上傳的工作則被斬開成無數部分,分散在網絡之中,每一台「種子」電腦都會負責上傳檔案一小部分,而愈多人下載,下載速度就愈快,與此同時,即使高速和大量分享檔案,用戶的頻寬都不會被用盡。
BT 不但下載速度快,也隨即在網絡上普及起來,最新的電影、上週播完的電視劇、歌手的新專輯以至剛發售的遊戲軟件,都可以輕易找到「種子」,讓 Bram Cohen 所開發的 P2P 技術迅速變質,成為最主流的盜版下載途徑。
最終受到 BT 影響最深的荷里活電影工業,當時業內人士其實並不太關注 P2P 的威脅,認為只是杞人憂天,原因是視像檔案體積很大,不像音樂檔可以輕易傳播,他們預計不到因 BT 而產生的劃時代改變,錯誤評估所帶來的殺傷力。
其後,電影公司嘗試訴諸法律行動,控告 BT 用戶侵權,以圖杜絕盜版下載,甚至期待政府介入,查禁發佈 BT「種子」的網頁。然而,野火燒不盡,相關網頁關了又開,法律一途亦失敗告終,因為電影檔案於傳輸時實際上是分割成一小部分,每個 BT 用家只負責當中幾萬分之一,這並不構成侵權,另一方面,BT 本身作為一項網絡分享技術,亦不需要為用家透過它所傳送的檔案負上責任。
總括來說,當荷里活製片公司察覺到事態嚴重之時,BT 下載電影的風氣已成為網絡常態,再也無法阻止。與深受其害的唱片業結論一致,他們已無法回到 BT 尚未誕生時的營利模式,而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跟上時代,向 BT 取經。
串流影音由此出現,並逐漸為網絡世界帶來了下一波改變。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低規格制式的沒落,如 MP3。唱片公司開始放棄投資實體商品,陸續與 APPLE 等平台合作,將歌手作品於網絡上架出售,而且質素比起在 NAPSTER 和同類 P2P 平台能下載到的內容高。同樣地,不少電影公司為對抗 BT,也促成了 NETFLIX、HULU 及 AMAZON PRIME VIDEO 等服務,又衍生出網上獨家播放的做法,提供畫質更高清,片源更少出錯的影片。相對而言,BT 的下載形式附帶著內容雜亂、大量惡意程式充斥其中等問題,串流平台立足在此,成功吸引觀眾轉移目光之處,正是由於提供了一個安全而整齊的選擇。
影音串流平台 STREAMING MEDIA
Netflix
Netflix自一三年開始投資製作節目,初期專注拍劇,跟荷里活製作人沒太大關連,直至一五年涉足電影,只是當時拍一、兩套,對業界的影響不大。後來愈做愈大,大手筆投資拍電影,亦會買下電影版權。不過,Netflix的電影大多不會在戲院上映,而是直接在串流平台上架任看。 Netflix去年有《玉子》及《The Meyerowitz Stories》兩片打入康城影展主競賽單元. 在康城首映的《玉子》就跳過戲院放映直接上架。
所謂不合參賽資格,正是康城要求角逐獎項的電影,必須在法國戲院上畫,顯然Netflix的片沒有這樣做,才被DQ。
- CATCHPLAY On Demand
- Itune
- Amazon
影音檔案
影片檔案類型比較
影片類型 | 檔案大小 | 解析度 | 附註 | 受歡迎程度 |
AVI | 3.12GB | 720*480
3:2
| 與原版影片比較,影片較暗,畫質仍清晰。 | 使用最廣泛,投票數50%。 |
WMV | 1.97MB | 208*160
13:10
| 與原版影片比較後,畫質較差許多。 | 檔案小,常被使用,投票數33%。 |
FLV | 3.4MB | 無可查詢,清晰度為MP4>FLV>WMV | 許多影音網站常用的壓縮格式。 | 影音網站常使用,因此普遍率高,投票數16%。 |
MP4 | 8.07MB | 352*288
11:9
| 轉檔後畫質較差,但較WMV清晰。 | 手機常用格式,投票率50%。 |
3GP | 1.73MB | 176*144
11:9
| 轉檔後畫質WMV>3GP。 | 手機壓縮格式,投票率0%。 |
MPG | 67.8MB | 720*540
4:3
| 打開檔案會有延遲的情形。 | VCD常用格式,投票率33%。 |
RMVB | 7.4MB | 512*384 | 畫質佳,檔案小。 | 常用來壓縮影片的格式,投票率33% |
|
- 720p级别的視頻文件,大小就已經達到4GB左右
- 1080p分辨率的視頻文件大小通常在20GB左右
- 一套藍光高清的電影檔案若40 G
- 4K分辨率 4096×2160 ; 2K 2048×1080
- 一套4 K 電影文件的容量 達到 200-300GB左右。
無線輸送/連接
- apple airplay
- android chromecast
- Blue tooth 4.1 aptX
- Wi fi
- DNLA (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MP:Digital MediaPlayer 播放器
- DTS play-first
- FlareConnect
DLNA 媒体格式
AV, MPEG-2 ,MPEG-1,MPEG-4, AVC, WMV9
CAS computer as source 傳送
USB、Firewire 或 Ethernet 形式名自對電腦有不同的需求。USB 和 Firewire 兩款界面也分為 Adaptive 及Async(Asynchronous)連接方式。Adaptive 連接方法像 Printer 一樣由電腦作為主時鐘來控制數碼資料輸出的速度,當電腦忙碌時 Printer 便有可能會停頓。Async 連接好處在於 DAC 成為控制數碼資料輸出速度的主時鐘,傳送較穩定。理論上 Firewire 及 Ethernet 都在速度及穩定性有較佳效能,Firewire 硬體晶片減少了 Async 傳送時對 CPU 要求,但是音響質素始終要以整體性為重。
CAS系統首先要選擇適合的解碼器,之後再定下要使用的 OS (Windows / Mac / Linux)及播放軟件。Windows 系統上建議使用 ASIO 或 WASAPI (Exclusive Mode)驅動程式,這兩款驅動程式可防止 Windows OS 對輸出資料作改動;Mac 系統大多使用 iTunes。要留意 iTunes 播放音樂檔案取樣率 (sampling rate) 跟聲效輸出對應,如果是重播 CD (44.1kHz),聲效輸出設定是 96kHz,那 iTunes 便會進行內部頻率改動(Sampling Rate Conversion – SRC),劣化聲音。其他 iTunes 功能如音量、EQ、Fade in/out、Enhancer 等調節都應該關掉。
IMDB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網絡電影數據庫
根據網絡站簡(http://www.imdb.com/help/show_leaf?about):IMDb started in 1990 as a hobby project by an international group of movie and TV fans .
IMDb is now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nd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movie, TV and celebrity content. We offer a searchable database of more than 100 million data items including more than 2 million movies, TV and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nd more than 4 million cast and crew members.
這個網站基本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電影和1982年以來的電視劇。有自己的評分系統,非常權威,是根據重多影迷的打分計算出來的,評分規則的中文介紹: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966353.html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絡附屬儲存)網絡儲存器
是一種專用數據儲存服務器。它以數據為中心將儲存設備與服務器徹底分離,集中管理數據,從而釋放帶寬、提高性能、降低總拥有成本,保護投資。其成本遠遠低於使用服務器儲存,而效率卻遠遠高於後者目前國際著名 NAS 企業 有NETAPP、EMC、OUO等。
QNAP NAS 多元(photo, music & video)串流平台multimedia streaming
威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QNAP Systems, Inc.) 立足台灣台北,提供全面且先進的 NAS 網路儲存與影像監控解決方案,讓使用者享有操作簡單、高安全性、並可彈性擴充的數位應用管理中心。優異的 NAS 產品不僅增進檔案儲存、備份/快照、虛擬化應用、與協同合作的效率,同時提供多媒體影音體驗,豐富數位娛樂生活。威聯通更跨足物聯網領域,並整合人工智慧 (A.I.) 與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技術,期盼將 QNAP NAS 進化為智能管理中樞,為人類生活創造更多可能性。
支援 DLNA標準的影音裝置或播放器-Cinema 28,Video HD,Qmedia
播放器-Bluesound media player
網上購買Ultra HD- Blu-ray D
- shop.deltamac.com.hk 得利影視購物網
- Clickplay
- 洲立 ivl@intercontinenta.com.hk
7個外國免費合法下載或串流電影的地方
- Youtube
- Vimeo-如果要數規模及人氣,除YouTube之外,就是 Vimeo 了,Viemo亦是一個上傳微電影及獨立製片人上傳視頻非常好的平台。而且其手機app亦十分出色,適合追求自由度及流動性高的用戶。
- Public Domain Torrents -如果你唔想選擇即時串流,而想下載來慢慢欣賞的話, Public Domain Torrents 將會幫到你。這裡有很多古舊或經典的電影,而且亦有是免費的,更加有很多電影提供了很多行動裝置的版本。
- WatchDocumentary.org -如果喜愛真實性高、發人深省的記錄片類影片,可以到 WatchDocumentary.org ,這裡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包括政治暗殺、衝突事件、金錢、商業、科學到旅遊記錄片都有。
- TopDocumentaryFilms-另一個記錄片網站,不過 TopDocumentaryFilms 會比較多近期的影片,跟其他記錄片網站一樣,影片內容都是由YouTube或者Viemo連結下來播放的,比較像一站式的搜尋平台。
- Classic Cinema Online 適合黑白電影迷及觀看 藝術 畫電影海報的發燒友,用戶可以在這裡看到荷里活黃金年代的舊電影。
- PopcornFlix 有上千套電影,而且更加是為人熟悉的。其服務最大的特點或出色的地方,是只需要兩次點擊就能夠進入觀看影片,十分方便。
- MoviesFoundOnline 收集了很多免費電影、獨立電影、獨腳喜劇,電視節目等。MoviesFoundOnline本身自己不會上傳電影,因此唔似其他網站一樣可能受到版權問題而被關閉,而它會收集了很多免費、難以搜尋的影片。
在亞太地區,HTTP 媒體串流,即網站上的嵌入式影片最受歡迎,其次是 Facebook,Netflix 位居第三。在歐洲,排名第一的是 YouTube,其次是 Netflix、HTTP 媒體流和 Amazon Prime。但在美國,Amazon Prime 比 YouTube 更受歡迎。
戲院
香港音響系統最好的戲院
近年好多家用擴音機都支援 Dolby Atmos 環繞聲效,這款新格式源自於戲院,可說是 Dolby 繼 5.1、7.1 之後最重要的影院音效升級,將以往睇戲主要偏向平面的環繞音效,擴展到全方位包圍,令聲音都由 2D 變成 3D。
相比起傳統的 5.1、7.1 影院,Dolby Atmos 影院加入了天花喇叭來營造更像真的空中音效,對特幻、動作片來說尤為重要。
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由著名的 Dolby Labs 於 2012 年 4 月公佈,第一套音效系統就安裝在美國加州荷里活的 Dolby Theater,而首套採用 Dolby Atmos 音效的電影就是當年 6 月上畫的 Pixar 動畫《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Brave)。截至 2012 年全球只有 25 個地方安裝了 Dolby Atmos 系統,去到 2013 年已經有 300 個,而截至上年 2 月已經有超過 2,100 個,增長速度驚人。而香港的戲院,2013 年第一間引入這款新音效的就是 Elements 的 The Grand Cinema,其他包括 UA、嘉禾、MCL 等隨後都有配備了 Dolby Atmos 音效系統的影廳。
嘉禾在 2014 年開幕的 the sky,就是全球首間所有影廳都配備了 Dolby Atmos 系統的戲院。而 MCL 今年 6 月開始營運的又一城 Festival Grand Cinema(之前為 AMC 戲院),一號院 BEA House 1 就安裝了旗下首個 Dolby Atmos 系統,採用了 26.4.14 的喇叭配置。
Dolby Atmos 加入了天花喇叭來輸出空中聲效,加強電影的聲音定位、方向同包圍感,一些風吹雨打、戰機追逐、天塌地陷的場面就更加像真,可以真正做到由上而下的效果。而環繞聲效的命名方式亦都由以往的 5.1、7.2 等,變成再多一組數字7.2.4.、專為天花聲道而設。最多可支援 128 組獨立音效。
除了要在影廳內加入天花喇叭之外,Dolby Atmos 最特別之處是將聲效以 「聲效物件」「Sound Object」的方式來運算,DTS:X 也是採用這種方式處理,而 Auro-3D 則仍是傳統分聲道的方式運作。
Dolby Atmos 的出現為戲院音效系統帶來一次大改革,而兩款同為「3D 音效」的新世代格式 DTS:X 同 Auro-3D 都相繼在本港影院可以享受到。中環的 Palace IFC 就是全港首間設有 DTS:X 系統的影院,而今年 7 月金鐘太古廣場的 AMC Pacific Place 亦於 6 號院裝設了 Auro-3D 11.1 系統,而首套採用該技術放映的電影就是近期大熱的《寒戰 2》,不過後兩者比起 Dolby Atmos 來說仍是十分小眾。
想睇有 Dolby Atmos 音效的新戲的話,奧海城 the sky 是現時其中一個最多影片選擇的影院,而且設有「杜比全景聲專區」,價錢亦都無特別貴。

IMAX
相信大家對 IMAX 都不會太陌生,自 2007 年香港首間 IMAX 影院 UA Megabox 進駐以來,由《蝙蝠俠:黑夜之神》到最近《星際啟示錄》都出現過搶飛熱潮,預早一個月訂飛搵靚位是平常事。可以話多得 IMAX,令睇戲彷彿又變返一件盛事、一個重要的節目。
IMAX 全稱 Image MAXimum,超巨大的弧形螢幕、比普通戲院更斜的座位排佈、震撼的畫面包圍感就是它的最大特色。不過別以為 IMAX 好「新潮」,其實早於 1967 年由三位加拿大人發明之後,就在當年的世博上展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IMAX 由 70 年代只得廖廖幾間,到 2003 年全球共有 230 間 IMAX 影院,直至 2015 年底已經有超過 1,000 個 IMAX 影廳、分佈於全球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
超大的畫面、傾斜的座位排佈是 IMAX 影院的特色。
首間進駐香港的 IMAX 影院就是 UA Megabox(九龍灣),其後 UA iSQUARE(尖沙咀)、機場 UA IMAX 影院、UA Cine Moko(旺角)陸續開幕。以畫面來講,規格最強的就是機場 UA IMAX 影院,擁有全港最大屏幕,闊 22.42 米、高 13.89 米,總面積達到 287 平方米,不過地方較為「隔涉」。而 UA iSQUARE(尖沙咀)IMAX 影廳則有最多座位(2D 座位 448 個、3D 座位 380 個)、擁有第二大的屏幕(251 平方米),綜合就腳程度、聲畫規格來說,算是 4 間 IMAX 影院當中最好的選擇。
要應付超巨大的投影畫面對高解像度的要求,IMAX 拍攝方面要用到 70mm 菲林(69.6 x 48.5mm),感光面積是普通 35mm 菲林每格畫面的 10 倍、傳統 65mm 菲林(48.5 x 22.1mm)的 3 倍。而放映機亦重達兩噸,相當驚人。而經歷幾十年的發展,IMAX 的技術亦有相當多的進化。由初期成本太高,只能拍攝短片,用於教育、紀錄片,裝設於博物館等機構,到近年經常應用於電影拍攝及放映,甚至有超過 1 小時的 IMAX 片段,都有賴數碼化及 IMAX 技術的進步。
數碼 IMAX:2008 年推出以 DLP 投影的 IMAX 技術,解像度只有 2K,不過優點是放映成本低好多,放映機同放映室都可以大幅「瘦身」,投影畫面比例亦變成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