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2016
善惡 觀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對人們的思想行為作出肯定或者否定評價的標準。
善(good)
善是存好心(善心及愛心),說好話, 做好事(行善)。
善心是天生的,它由憐憫慈悲心引起,是利他主義(altruism), 樂於和人分享及增加他們的快樂。
行善是說好話, 做好事。增加他人的財富(報施), 健康或心靈快樂, 雖然會犧牲一部分自己的財富如金錢, 時間及健康,但卻能從報施, 助人,憐憫和寬恕的心懷,增加心靈喜悅及滿足。為善最樂。種下善因結善果。對接受者是否感恩可處之泰然。
哲學上的善
康德主張, 行動的結果不能作為評價行動的標準, 行動的道德價值來自行動的動機. 康德這理念可見於「好撒馬利亞人法 good Samaritan laws」, 該法規定如果你對患者提供的協助證明不會造成傷害或致命, 那麼你的行為毋須負擔任何責任. 康德又說過, 如果行善是為了行善以外的動機, 那麼行為的道德性質就有瑕疵.
孔子說. 善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 你就該怎麼對人. 同理心也.
宗教上的善
佛教術語中,對善的見解和哲學的見解有些不同. 善意為好的、增長、改善、有利益的,用來形容能帶來利益、好處的事物或行為. 基督教聖經教導的善 – 守法律只是善的一部分,善的另一部分,就是在法律以外的事情,如: 憐憫和寬恕等等。這些事情是法律不會強迫人去遵守的。 聖經的舊約,便是教導當時的猶太人守律法,而新約的部分,便是耶穌教導我們善的餘下部分,就是憐憫和寬恕,屬於人心的部分。
惡(Evil)
惡是坏的行为,跟“ 善 ” 或“ 好 ” 相反的行為. 是 為提升或維持自身利益犧牲他人利益。傷害他人的財富, 健康或心靈.
哲學上的惡
- 人性的惡:對於人性,有性善和性惡兩種對立觀點: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順應社會道德,通過自覺的修養便可以从善;性惡論認為人的天性與社會道德相悖,強調後天教化的重要性。
- 倫理的惡:倫理上認為侵害他人的正當權益的行為就是惡行。
- 自由意志論:強調人的自由不應被暴力干涉。例如不應認為同性戀是罪惡,因為他們的行為并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對他們橫加干涉屬於對弱勢群體的迫害。
宗教上的惡
- 基督教:5世紀,神學家圣奥古斯丁提出“惡是善的喪失”,而“善”即神學中“上帝的善”。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認為撒但是惡的化身。對於不相信基督教的人,“善”可以由社會上大多數人認可的道德標準決定。
全能全善的上帝可以與惡並存 ,因為上帝賦予人類自由意識..
- 佛教:惡指能夠招致惡果的不善之法。行惡事者會輪回到三惡道。佛教典籍中羅列的“十惡”是“由身、口、意三業所起的十种非理損人之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语、貪欲、嗔恚、邪見”。依照人類社會對善惡的評判。
- 道教:惡指招致靈魂墮落的思想與行徑。多行惡事者不能得道成仙,惡人死後依照生前的惡行墮入相應的地獄。依照的仍舊是人類社會對善惡的評判。
實際上, 每人都擁有邪惡的成分, 可以為善也可為惡., 如果你我這種「守規矩」的人若處於某種社會結構(德國納稅黨)及環境下, 都會有機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所以良知,道德觀, 宗教及法律便能產生制衡作用。
(部分資料由互聯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