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與幸福快樂 10-1-2020
Martin E Seligman( Positive psychology) 提出 的幸福方程式指出,每個人當下的幸福指數,40%受遺傳影響(樂觀者 與悲 歡者),20%受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影響,但有40%其實是由個人對事件看法,態度 Mindset及是否採取行動 所決定
所以可以由個人自己操控,這個見解是十分令人鼓舞,原因是我們可以經過鍛鍊自己想法而改變命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從正向思想可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大家都會認識一些朋友或親戚,他們由於童年時受父母影響,產生不良的性格,影響到在他們不能獲得快樂。
有些人,用情感勒索他 人及常常想控制他人,這是由於父母離異,令到他們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安於做失敗者因為童年時有過份嚴苛的父母。
有些人 缺乏同理心 、極端自我中心 ,這是 因為 童年時被寵壞了。
有些人沒有主見 、別人的需要凌駕自己的需要 、 自我壓抑, 這是因為有強力支配慾的父母。
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缺乏信心,為了 怕被人拒絕,最好是先拒絕別人,先排斥別人。這是因為 童年時常被父母不停地責難。
心理治療師 Tara Goleman(EQ一書作者 Daniel Goleman的妻子) 用了十年時間研究心理疾病的源頭,她提出不快樂的成人性格及當他們遇到心理困擾時的錯誤反應 是源於童年成長時候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為了要逃避痛苦,在行為上發展出一系列的適應策略(coping strategies),Tara Goleman稱之為心理基模(Shema)。
這些經歷會被壓抑在潛意識的深處 而這些機制是潛意識自動運作的,當人日漸長大後者,痛苦的經歷雖然已被忘記了,但因此而發展出來的適應策略行為仍然運作,而且更是一種不斷重複的強迫性行為習慣,它像魔鬼一樣隱藏在心靈深處,而且在不知不覺間控制著你,當同樣的痛苦情景出現時,這惡魔會自動浮現主宰你的情緒行為,所有負面的情緒如怨恨、憤怒、妒忌、操縱等會湧出來蒙騙你的眼睛,成為盲點,使你不快樂。
Tara Goleman 總結了最少有九種心理基模,從而產生了各種不快樂的行為模式,令一些人真的永遠不會快樂。
1.被遺棄者基模- 被遺棄者
童年時因父母離異、去世 或父母感情疏離 如酗酒等 而導致感覺被遺棄或被疏忽照顧。 成長後害怕失去關係,感覺缺乏安全感 。行為上佔有慾強,要求對方絕對忠誠,想抓緊貼著對方 ,好讓自己遠離孤獨。諷刺的是越想抓緊對方會越把對方迫走,使他的恐懼更加應驗了自己被遺棄的預言,於是下一段關係會抓得更緊,引來更大的恐懼與憂慮,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永遠都不快樂 。他們需要的安全感是來自其他人,但其他人的行為想法是不受自己的意願所控制的 。其盲點是安全是來自外界,是別人給予的。要解開困局,應該認清安全感可以來自自己,自己可以孤單卻滿足,學會信賴對方。
- 被剝奪者基模- 被剝奪者
童年時因父母漠不關心及冷漠而 感覺不被關係最有強烈支配慾的父母親密的人注意和重視 ,成長後 常要求別人付出,但好像永遠都嫌不足夠,更糟的是他不會告訴別人自己的需要,認為不用說明別人應該明白的,但當對方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時便會產生怨恨和憤怒。這種不願表達自己而又永遠無止境地要求對方付出,會使人敬而遠之,這樣會強化下一次關係行為,成為另一種強迫性循環,自己也永遠不會快樂。其盲點是以為對方不關心我。要解開困局、要學習恰當地表達自己,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
3.不信任基模-懷疑者
童年時被最親的人欺騙過、傷害過或遭遇虐待及不良的對待 ,所以成長後缺乏人與人交往的安全感,認為其他人都信不過,看世界亦都是負面,疑神疑鬼,只要一點點被冒犯便會充滿敵意、憤怒和怨恨 。他們需要人際關係的安全感,而自己亦都要學習相信世界是有正面的。
- 服從基模-自我壓抑者
有強力支配慾的父母,父母的權力遠超過常理,自己的需要永遠被忽視為不重要,兒童時代被過度壓抑,不可以有自己的意見,永遠不會有參與決定的機會。成長後是一個典型的乖孩子,極度沉默感,感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是不重要的,只顧別人而忽略自己。別人的需要凌駕自己的需要。不會表達自己,沒有主見。過度取悅對方而忽略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常感到怨恨,但從不會表現出來。會以和藹可親的偽裝來掩飾內心的怨恨和挫折。要解開困局,必須學習關心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
- 挫敗基模-失敗者
童年時有過份嚴苛的父母,在批評和責中成長。常常被用作反面教材,被人拿來作比較,證明是不如別人好或不夠好。成長後相信不管有多大成就還是不及別人,沒有信心做事,猶豫不決,決而不行。常常認為未準備妥當,只看到缺點,總要想做好、做足。總是拖延,不夠承擔認,為失敗是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不配成功或是覺得無論自己多努力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的失敗是合理的,一切已有的成就與家庭事業等,只不過是僥倖得到。常常因恐懼這些僥倖得來的成就會被奪走而長期處於憂慮之中。因為堅信自己一定失敗,於是採取逃避的策略,不敢接受挑戰,不敢嘗試新事物。一旦失敗了便振振有詞的相信自己不值得成功,這種自圓其說的心態使他心安理得地接受做一個失敗者。要改變困局,要先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相信其實自己已經成功,挑戰內心的批評和 苛責,公平地看待和評價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而且當之無愧。
- 不被愛基 模-被排斥者
童年時常被父母不停地責難,覺得被厭惡,輕蔑,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值得被愛。成長後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老是認為自己有瑕疵,任何人只要認清自己的真面目,一定會發現自己的缺陷,因而會被拒絕和受排斥,這樣會令自己無地自容,所以要盡量避免與人有很多的接觸,或者不要讓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想法。不要和人深交。要隱藏自己,不輕易流露情緒和想法,怕被人拒絕,最好是先拒絕別人,先排斥別人。他們缺乏信心,容易投降屈服,常陷於希望被接受但又逃避的矛盾當中。 他們需要被接納、接受。所以要解開困局,自己先要學會欣賞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相信心愛自己的人,即使發現你的缺點,也會同樣深愛你。
- 受傷害基模-傷害妄想者
在童年時遇上家人死亡、有災難化傾向的父母或面對令他擔心但無力處理的事情。成長後只看到事情黑暗的一面,常覺得恐懼、憂慮。因為世界是充滿災難和危險,必須要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把一些別人眼裏不重要的小事誇張地想像成一場大災難,不自覺地誇大恐懼,常常有強迫性重複行為例如不停檢查水龍後是否關上。他們需要所有事情都要全面受自己控制,不但過度謹慎以確保安全,而且會把恐懼延續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拒絕任何享受,拒絕感情投入,認為自己是會使人受傷害和遇到危險的。他們害怕乘飛機、害怕轉工、害怕搬家。總之只要想得出有風險的事情,他都會避免去做, 因為災難隨時可能到來而令到他們常提心吊膽。要解開困局,要學習按步就班地面對恐懼,認識世事是可以有安全的一面。
- 完美主義基模-完美主義者
童年時父母有極高的要求,而且是有條件的愛,不管表現多麼傑出,或者已經盡了全力去做,父母都愛批評他們的表現 。成長後,對自己對別人都要求完美,有超越現實的高標準,而且這些標準很多時是無法達到的。他們無論對事對人都會全力以赴,非要達到最高標準不可。絕不可放寬,不容一絲苟,且更鞭策自己和別人達到自己的要求。他們老是會把焦點目光集中在瑕疵和曾犯過的錯誤中,對別人對自己都是吹毛求疵,對絲毫的失誤都表現得不耐煩、發怒。長期處於處於極高的壓力狀態。他們追求完美,清楚自己的需要,但永遠達不到。所以他們永遠都不快樂,因為他們的標準是超越現實的,永遠都不可能追逐得到,更糟的是他們把自己的標準加諸別人身上,但現實是他們不可能操控別人,更不能改變別人去達到自己的要求。想解開困局,要學習把標準降低,要懂得欣賞已經做到的成績,要相信其實已經做到了 。
- 我行我素基因模-特權份子
童年時被寵壞了,因而享盡所有特權和一切好處,認為滿足自己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是來自極端放任的管教方法,孩子要什麼便有什麼,從來沒有受責備,也從來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認為任意妄為是正常的。有一些人,他們被愛是由於某方面的特長,例如樣貌、成績、音樂天份等。因而得到被誇大的愛,認為自己是與別人不同的。成長後,在他們眼中,只看到自己,把滿足自己的需要放到無限大。他們極端自我中心,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同,不會考慮對方的角度和利益,也不理會對方的感受。自己的利益和觀點是最重要的。他們常常想這規則是不適合我的,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很特別的,應該得到特別的對待。如果慾望得不到滿足或別人對他說不,便會表現得很不耐煩甚至憤怒、怨恨。他們缺乏自律、任性和縱容情慾,永遠以自己為先。他們希望世界給予自己特權,要身邊的人依他們的想法去做,不然就沮喪、憤世嫉俗、惱怒不止。在高度分工的社會,這類人通常生活亂作一團,一事無成的居多。因為很難找到合作的夥伴。要解開困局便要學習看到別人的需要及有同理心。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有一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以上九種不正常的思想模式形成了不良行為性格,所以我十分推崇靜觀訓練 ,因它可幫助我們 觀察到自己的情緒 及能駕馭 自己的思想,改變態度、行為、習慣 及最終的性格,重獲幸福人生。
參考
- 快樂選擇我-劉遠章、陶兆輝著
性格初探
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性情品格,是個體思想、情緒、行為與態度的總稱。是指人在自身態度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
性格結構包括四個方面:
性格形成
性格形成的因素很複雜和细碎,如果概括出其形成的主要表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分别是基因遺傳因素,成長期發育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
人格理論
人格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樂原则;
自我(ego):遵循現實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冇意識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識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塔佩斯用詞匯學方法 對卡特爾的特質變量進行分析,發現五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因素。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審美、情感豐富、創造、智能等特質。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顯示了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等特質。
-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為熱熱情、社交、果断、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眾、謙虛、移情等特質。
- 情緒不稳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等。
這五個特質的頭一個字母構成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
麥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這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 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羅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們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壓力的關係時,常用到這種人格類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進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處於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属于一種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温和,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可以勝任需要耐心和謹慎思考的工作。
- 榮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榮格依據心理倾向来劃分人格類型有,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類型學說。
内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
外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外部客體。
内向人格的特點: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交往面窄,有時會出現適應困難。
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熱情热情,當機立斷,獨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動敏捷等。
人格障礙
一個人的性格,代表他的特質和態度。當我們由青少年期進入成年期,我們的性格開始形成,亦漸漸變得明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些性格較受別人歡迎,有些則會影響我們跟別人的相處。如果一個人的性格,長期及在多種場合,包括在生活上,工作上都造成了人際關係及控制自己情緒及行為的困難,而令自己及身邊的人難過及困擾,精神科把這情況名為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患者有權得到適當的幫助及治療。 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患有人格障礙,請盡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根據美國一份大型的統計,社會裏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患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患者中,不少亦同時患有其他精神障礙。
成因
答案尚未清楚,大概像其他精神病一樣,跟遺傳及腦部問題有關。一些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在腦部的結構上和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運作上與其他人有少許不同。不過,現在並沒有為人格障礙而設的腦掃描或血液測試。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成長環境。童年遭受到可怕的經歷,如受身體或性虐待,家庭暴力等,亦可能增加患有人格障礙的機會。其次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如果孩子終日被指責,會導致自我形象低落。 若管教反覆無常,容易令孩子品行失常,形成反社會人格。 換言之,不能跟父母發展正常的關係,便會影響到日後跟其他人的相處。
類型
人格障礙根據其情緒特點可分為三類,分別為多疑型, 情緒化及衝動型以及焦慮型。 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於一種的人格障礙,即同一個人有多於一種性格,例如他又多疑又衝動,而這兩種性格都為他帶來不少的困擾 。當你看每一類的形容時,可能會認出一些你自己的性格特質。這並不一定表示你有人格障礙。其實當中有些個性可能在你人生的某方面是有用的。 例如適量的完美主義,可令我們做事更認真。 而有表演型人格的特徵,有助從事演藝界的人有更奔放地演出。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有助成為一位出色的高層或領導人。不過,如果你有人格障礙,這些性格特質走到極端。它們可能破壞了你的生活,通常也會破壞你身邊的人的生活。
- A) 多疑型人格障礙
顧名思義其特點是多疑 。它包含了偏執型(paranoid)、 類分裂型(schizoid)和分裂型(schizotypal)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特點是過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你有惡意,而自己亦傾向對人懷恨。很多時會造成跟身邊的人的磨擦。而他們亦容易因不滿而對其他人如同事,鄰居作出投訴。他們跟妄想症患者有相近的地方,亦有可能演變成忘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類分裂型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特點是冷漠,不愛與人接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們不是社會常提及的「電車男」或「宅女」,因為這兩類人都會用不同途徑與人溝通。類分裂型的人是不折不扣的獨行俠,他們亦完全對人際關係沒有興趣。
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特點是思想及行為古怪,有時能看到或聽到古怪的東西,這類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較大機會患有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B) 情緒化及衝動型人格障礙
它包括了四種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antisocial) 、邊緣型(borderline)、 表演型(histrionic)和自戀型(narcissistic)人格障礙。
有反社會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人時常因衝動,沒有內疚感及不關心別人感受而犯罪,且不能從錯誤中學習。他們的特點是有多次的犯罪紀錄,在監獄裏有高達一半的人有這種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自我價值低,時常有空虛感,很需要跟別人建立關係,但往往不能維持。他們難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自毀傾向。有些更會經歷幻覺。由於他們有多種不同的特徵,似情緒病又似精神分裂症,很久之前精神病學家不知應怎樣將它分類,所以稱這人格障礙為「邊緣型」,即在「情緒病」及「精神分裂症」兩個精神病之邊緣。
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常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著重自己的外表,時常誇張地表現出自己强烈的情緒,像一個表演者,所以有表演型人格的稱號。但他們的情緒轉變很快,亦時常渴望新事物及刺激。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渴望權力及別人的注意,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時常剝削別人。他們夢想有無限的成就和才智,讓他們可繼績自我陶醉。
- C) 焦慮型人格障礙
可再細分為 強迫型(obsessive compulsive)、 迴避型(avoidant)和依賴型(dependent)人格障礙。患者,較一般人容易患上各種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
強迫型人格(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特點是執著,他們擁有完美主義,引至患者時常檢查東西,擔心自己做錯。由於他們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往往會要求身邊的人亦達到他們心目中的完美水平,對身邊的人造成不少麻煩和困擾。
迴避型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特點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他們很需要被接納,對批評相當敏感。他們不只是害羞,是害怕社交,更會作出逃避。
依賴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特點被動,依賴別人為自己做決定,於是時常做別人想自己做的事。由於過份依賴,他們會很擔心被遺棄,他們相信若沒有人依靠自己是不能生活的。
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
要擁有「正向心理」,就要擁有以下2項 :
1)「正向思想」
2)「正向性格」
「正向思想」
將自己的思想導向一個 “正面” 的方向。刻意地及實際地去選擇從光明的一面去觀察事物,
對周圍的人及事抱著熱誠及興趣,刻意去選擇開心而非選擇不如意,讓腦子充滿著好的一面而非滿腦子的愁雲慘霧。
要經常留意及提醒自己要把負面思想轉換成「正向思想」,因為負面思想會頑劣地在你不經意時便靜靜地出現。若能持之以恆,你會發覺靜靜地自然出現的再不是負面思想,而是有建設性的「正向思想」。
「正向性格」
「正向性格」的特徵:
樂觀 面對困難和危機,仍然相信並期待著正面的結果
熱情 擁有很大的興趣、幹勁、情感和內在的動力
信念 堅信自己的內心,他人和堅毅的精神力量在必要時會為自己提供幫助和指導
正直 做事誠實、公開、公平
勇氣 面對不明朗的情況,仍願意冒風險去克服或處理
信心 對自己的能力、才能和潛力毫無疑問
決心 絕不輕易放棄追求自己所訂立的目標或目的
耐心 願意等待機會、有利條件和結果的出現
鎮定 面對困難和危機時,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衡的心態,花時間去反省思考
專心 通過確立目標和優先項目來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