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15
佛,意思是「覺者」。釋迦牟尼 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2500年前) 29 歲出家苦行六年,在菩提樹下(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冥想七日七夜, 禪定生慈, 頓悟岀苦的由來及滅苦之方法,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進行修行。
用戒、定、慧三學及依八正道,轉貪瞋癡為慈悲喜捨, 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達到涅槃(自由, 和平, 寧靜, 快樂), 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 只足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裡. 佛陀在八十歲時, 逝於拘尸那羅(今烏塔卜拉逹希邦內).
苦是佛陀對人生宇宙的看法, 所以除了苦難的意義, 它還包括更深的意念, 如缺陷, 無常, 空等.
苦難-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 愛別離, 求不得, 怨憎會(不希望得到或發生而又得到或發生之苦), 五蘊盛苦(色受想行識活動過盛, 不斷尋求刺激, 永遠不得滿足.) 無明而貪瞋癡(貪欲心-執著自我所擁有的一切及想求取更多, 瞋恚心-不想接受,不想看見,不想聽到, 對不喜歡看不過眼的人和事, 產生排斥心, 貪著順境而排斥逆境, 在逆境中心生怨尤,愚癡心- 無意識的思考及無謂雜訊侵蝕腦內記憶空間,蒙閉思維,令五感不能獲得現實訊息, 看不清新的現實,不清楚當下的一瞬間,變得無知, 作決定欠理智, 變得愚癡痴呆) 等都是苦的根源.
苦也是由變易而生. 因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 生活中快樂的感覺和快樂的境遇是不永恆的, 遲早要改變的. 它改變的時候, 就產生了痛苦, 苦惱及不樂.
苦又可由因緣和合(條件具備, 自然法) 而生起的苦. 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緣起性空),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十二因緣),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着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美好的事不會長久,消失便帶來痛苦. 因為由於無常, 固執著及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滅苦之方法是修行. 用戒、定、慧三學. 學會不執著及正向思想. 用四聖諦解決問題.
戒
戒是控制慾念情緒. 不貪著. 戒殺, 盜, 淫, 妄, 酒.用八正道(正見-正確見解, 多角度觀看.正思-正確意志思想. 正語-善良的口業. 正業-積極行善, 正當行為. 正命-正確生活方法. 正勤-精進, 向正確目標努力. 正念-無歪念, 不害人.正定-靜坐集中意志精神) 修正自己行為.
定
禪定是坐禪冥想.
慧
禪定增強覺知(awareness) &正念(mindfulness). 滋養心靈, 產生 慈悲心.
無明是對事物(幻象)缺乏正確認知及醒悟覺察能力, 產生了行為意慾.禪定生慧. 明白緣起性空, 因緣和合(易學, 無常), 做人便不會執著(四大皆空).知道宇宙真相, 大自然法則(道), 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盡而滅,世界上所有事情, 現象, 物件都不會突然產生, 任何 事物產生必須有一個 前因.適當的環境條件配合(助緣),會成為下一個果的因(會變). 明白萬物一體(一合相), 當我們受到傷害, 我們不尋求報復, 就像舌頭不向咬到它牙 齒報復一樣. 就會傾向原諒. 世界和平. 相信眾生平等(捨) 及互相影響(+二因緣), 互相依靠(無我) , 相信中道就是自然.
四聖諦
用四聖諦,確認問題所在(苦)–勇氣面對及接受這個問題, 確認苦的存在, 不要自責責人.分析找出問題根源(集), 訂立解決目標方案(滅).制定方案並執行及檢討. 解決問題的方法(道).
明白苦諦,苦總是存在的,集諦是知道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找岀明白苦困的因由, 不怨天, 不尤人 。專心解決問題 . 增加經驗, 精進人生.
總結
佛陀初成道曾說: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 德相(善良), 但因妄想(無明)執著而不證得.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貪瞋癡障蔽自性, 產生痛苦. 以戒定慧消除貪瞋癡, 要無所住而行布施, 學習壙大我們的心量, 徹悟事物的真相, 人生的痛苦自然得以消除. 通過覺悟, 戒、定、慧解除痛苦, 用自觀, 正念, 活在當下, 善待自己靈魂, 心境寧靜, 用平常心面對一切. 平和滿足(涅槃寂靜), 才產生 慈悲心, 精進心, 達到快樂人生.
痛苦來自欲望, 要從痛苦中解脫, 就要放下欲望, 而要放下欲望, 就必須訓練心智智慧 , 體驗事物的本質, 戒除邪淫, 偷盜行為, 撲滅追求權力, 財富, 感官享受的欲望, 達到圓滿寂靜的境界.
補充知料
四聖諦
根據佛教,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
-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死亡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不是徹底消失,仍然會輪迴不息,不論在地獄、人世還是天堂,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 十二苦=生老病死, 求不得, 愛別離, 怨憎會, 五陰熾盛, 愁, 悲憂惱.
- 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 苦 都是自己集攏來的(欲望, 貪婪, 愛著). 所以集是苦的因.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苦是果. 集是苦的因, 苦是集的果.
- 滅諦:滅是一切放掉, 沒有了.佛教認為只要是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 要滅除一切痛苦, 只有得道才做得到.
- 道諦: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果.
八正道
1.克制自我-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2.覺察-正念,正見
3.培養專注力-正定,正勤
- 正見-開悟,正確見解, 多角度觀看. 對事物如實知見.
- 正思-正確意志思想,端正思考內容,是對一切眾生愛護的思維, 捨己, 離欲, 不執著.
- 正業-端正行動,積極行善, 正當行為(倫理道德)
- 正命-端正職業及生活方法(倫理道德)
- 正勤-精進,向正確目標努力,淨化心靈 (心智鍛鍊)
- 正念-澄澈心靈感覺,無歪念, 不害人 (心智鍛鍊) 觀照-四念處 身體活動(身), 情緒感受(受), 心智活動(心)及思想見解(法). 可用坐禪來正念.
- 正定-專注,靜坐集中意志精神 (心智鍛鍊)
五蘊
眾生, 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的力量或能力的綜合. 這種組合可分成五類, 或稱五蘊. 這五類能執著的組合體(五取蘊) 就是苦.
1.色蘊-包括了整個物質的領域, 在內(五根-眼耳鼻舌身)的和在外(五塵-色聲香味觸)的都算.
2.受蘊-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到的所有感覺, 包括意根(也是感覺器官)與法(意象及 思想等心靈活動對象)塵.
3.想蘊-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對象.
4.行蘊-所有善與惡的意志活動
5.識蘊-察覺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着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
十二因緣具體內容: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一念無明(無知), 引起生命的動力在動, 動力能夠起各種思維, 名屬於精神, 受想行識都屬於名的範. 地水火風, 物質的叫做色.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 六塵穿進六根這個過程叫做六入.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感受,互相就受影響.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簡稱為「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由樂受引發貪愛(貪圖喜歡),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由取而引發「有」,暫時做到歸你之所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