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滿足靈性的需求
靈
靈性是由思考發覺自我,是腦裏面自己的聲音。是良知。
人類是萬物之靈,因為人腦進化,人類開始思考,有自我的意識,這種高層次的意識令到我們 可以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人生的意義、死亡及宗教等哲學問題,從而獲得智慧,
而可以用言語溝通幫助我們 積累智慧與經驗,懂得欣賞藝術及有創造力。 有了自我意識,我們便開始有良知,可以判斷自己思想及行為的對與錯, 由此而產生對情緒的騷擾,隨著培養美德 才能滿足靈性的需求最終令自己心境和諧寧靜。
休姆《人性論》: 想靈魂無紛擾,唯一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據它
如何滿足靈性的需求
要滿足自我,一定要自愛,自己尊重、關懷、信任自己,對自己好,讓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給自己多些體驗,愛惜自己的身體,所以會願意戒除陋習,保養好自己的身體,令自己覺得幸福快樂。靈性(自我)需要獲得他人尊重,所以我們會培養良好的品德(virtues),朝聖人的目標邁進 。靈性亦都是我們的良知 ,所以我們要為善, 有慈悲 心,有同理心及 幫助他人 ,令他人快樂幸福。 更加會不會加害他人,令到他人受苦,所以我會遵守道德、倫理及 會守法, 獨處的時候亦都不會作惡 , 盡量控制邪念。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人生的意義、死亡及宗教等哲學問題的分享
思考以上問題可建立信仰及對人生觀 與 價值觀的信念
思考死亡
論語: 先進篇-季路問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如果對我們可以掌握的人生我們都不能好好的過,好好的掌握,去運用,去令到自己完善化,如何可以對於未知的死亡, 對於我們完全不可掌握的死亡。人生有許多事情待解決, 為什麼要虛耗精神探索未知的死亡 世界呢?
但我偏向贊成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所說:「未知死,焉知生」。只要學會死亡, 就學會如何生活。
思考死亡才會珍惜每一刻,活在當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再執著。用最後一天的心情去選擇下一步, 就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活得更精彩。
要認知死亡是無可避免的,是好自然的一種現象。生命因為不是永恆反而令到它變得十分之寶貴。思考死亡第一件事我會我們會想到死後的世界。 一次同牧師午餐,他告訴我天堂是金雕玉砌,美輪美奐,環境安全 寧靜及和諧。 人會覺得心境平靜、寬心和喜悅。各人都無身份分別,可以和上帝一齊唱聖詩。在天堂中亦都可以與以前離世的親人相遇,但在天堂裏面人人平等,互相變為朋友同輩關係。從以上對於天堂的描寫,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 死後有冇天堂冇人可以證實,但 我 即時聯想到 當下如果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令 內心寧靜喜悅而 附近環境和諧安全,便可即時活在天堂中。但我不想等都死後才享受,即時將天堂帶到當下。所以我開始調整修練自己的心態, 培養寬容、不計較、放下、不執著 、平常心及與人為善等美德, 盡量令當下每一個的時刻 自己都能感受及維持以上在天堂裏的心境。
我又意識到死亡無可避免,但冇人知道死亡何時降臨,所以每天起身便十分感恩因為又有新的一天給我體驗。所以每天的光陰我們都會很珍惜,不會花費時間於負面感情及與家人爭執。 只會珍惜每一個與家人相聚的時刻。朋友的聚會亦都是一期一會,要好好珍惜。
從思考死亡得到的智慧
亦會思考臨死前,想到有無什麼遺憾,或未完的願望和未解決的心結。有的話便該即時行動,做想做的事情,向於我們有恩的人說多謝,又要對被我們傷害的人道歉,補償自己的過失。
以下是死前會後悔的件事
-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 沒有實現夢想
-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 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遊
- 沒有能見到想見的人
-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 花太多精力在工作上,沒有重視健康
- 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 沒有立遺囑
老人多因身體器官衰弱,最後肺炎或心衰竭而死亡。但現今因醫學倡明,如果病人無預先寫下預設醫療指示或家人無共識,病人可能要經歷長時間無質素甚至痛苦體驗才去世。所以我們要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如果知道自己得的病是目前醫學所無法醫治,可預設醫療指示( http://www.ha.org.hk/haho/ho/psrm/CEC-GE-1_appendix1_b5.pdf ),例如一開始或中途拒絕那些只將死期延長的治療(人工心肺,抗生素)。衹適當地用止痛藥,自然而然地迎接死亡。
平安三寶 (可參考附錄4)
臨終關懷服務可幫助臨終病人如末期癌症病人在走到人生終點前活得更充實,居家關懷隊可幫病人在家中接受緩和疼愛及控制症狀,提升生命及生活的質素。臨終關懷服務的義工有以下人格持質,包括是好傾聽者,有同理心,能保密,無偏見,有朝氣活力及懂得生活。
又要决定死後安排(我選擇火葬及將身灰散落大海) ,定立遺囑及登記器官捐贈
(http://www.organdonation.gov.hk) , 幫助他人減痛苦。
我又分享我如何處理至親死亡。人最悲傷是至親死亡,和瀕死者一樣會經過五個階段心境演變。最先會否認,混亂,跟著憤怒,深覺不公平,敵意和懷恨,罪惡感,幻覺和空想,孤獨感和憂鬱,精神混亂和凡不關心,討價還價,絕望,沮喪,到最後 接受,破悲傷而重新站起來。因我常想像至親會突然死亡,所以我好珍惜同家人相處光陰,不會掩飾對他們的愛。傾聽他們想完的願望與未解決的心結,並鼓勵他們定立遺囑,預設醫療指示及希望的死後安排。
當我們思考出死亡的意義和實相,我們便不會怕死亡並可勇敢地迎接死亡。
思考如果我尚有幾個月命我會如何面對或者想做什麼 Bucket list,我會制訂及進行十至二十 個死前的人生計畫,令自已不會遺憾。
- 體驗–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美食
- 學習– 琴棋書畫詩歌花
- 創造–寫幸福札記,自傳
- 自我發展–出書,個人影展
死亡與宗教
思考死亡 後有無天堂、地獄、輪迴
人要思考死亡及死亡後的世界,其實暫時無人可証實死後天堂, 地獄或靈魂的存在。我相信 死後沒有天堂,地獄或靈魂的存在。死亡是肉體及智力的完結。肉體死亡,心智(意識與思維)活動也停頓。人死如燈滅。我信死亡像熟睡後無夢可發也不再醒過來,肉身和心靈(意識) 滅亡。
人也渴求永生。個人藝術創作如製作陶瓷、書寫,以及子女承受父母的遺傳因子等都可滿足這個渴求。又會思考臨死前,我會想到有無什麼遺憾、或未完的願望、未解決的心結?有的話便該即時行動,做想做的事情,向於我有恩的人說多謝,又要對被我傷害的人道歉,補償自己的過失。
人會思考死亡並知 道死亡無可避免,生命長度不可預知,但人類壽命最多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年, 每人必會死亡。生死是一個自然現象,因恐懼痛苦、孤獨、失去尊嚴、造成家人負擔及恐怕會失去一切尤其是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而產生對死亡的恐懼。瀕死者有以下五個階段心境演變,第一階段是否認, 跟著是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之後,如有宗教信仰,便能對死後未來抱持光明、希望的態度。
我不信有鬼並認為逝去的親人是不知道後人是否有去拜山,但我會珍惜與在生親友相敍的每一時刻。又因人必死亡及人生長短難測,所以學識活在當下,保持自己平常心面對苦難挫折,使人生活得更積極及有意義。人也渴求永生。個人藝術創作、書寫,以及子女承受父母的遺傳因子等都可滿足這個渴求。所以能思考死亡及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 那就能改變人生觀,變 得珍惜一切而能過豐盛人生及能 好好地活下去。
我們又要為死亡作出準備。臨近死亡時,意念集中於開心往事或成就,保持心境喜悅,如有信仰,可念南無阿彌陀佛、心經或聖母經等令心神集中,想像見一白光通道,沿著通道進入心中的天堂、樂土或涅盤。是不是真的有天堂或地獄無人確知,但身邊後人會察覺到死者面容安詳放鬆,不會面目猙獰,死不閉目。這樣也可令後人釋懐。
宗教
信仰(Faith)是對一位人,一個物,一件事,或者是一種概念的堅信不疑和置信。在宗教的概念上,可以把信仰分為信心和信任兩種。信仰宗教的人常常以信仰為他們的信心,將信仰看作是不證自明的, 而其他對信仰有懷疑的和不承認神靈存在的傾向於認為信仰是一種沒有證據的信條。
信念是人對於自身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與持有。
宗教是關乎人類的來源及人類死後世界的信仰。宗教方面,摩西是猶太教的始創人。耶穌是基督教的始創人。他們的教義是 宣揚愛。釋迦牟尼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孔子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老子教我們要順應自然。他們都是聖人,是我們靈性成長的最終目標。(易經教們如何應對人生64種逆境或機遇)
宗教是一種對看不見的秩序的信仰,而宗教生活 是我們最高的良善與這信仰存和諧地 調節和適應。宗教信仰 帶來 對靈性的實際好處, 助長道德, 令人更有力量 及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昄依宗教通常發生在人們心情低落想要放棄的時候 希望的真空就會提供了領悟的空間 自我的壓迫感與負面情緒終於得到紓解, 我們開始只為其他人而活或者為某種更高的目標而活,信賴上帝後得到的報償是釋放了恐懼,而這也是使版依如此令人暢快自由的經驗 ,有了這種愈畏與絕對的安全感,給予昄依者驚人的力量。
宗教的存在為人們長期存在的不安或者感覺某件事不對勁的心情,提供了解決之道 。他讓人們看見真正自我更崇高的部分,並且拋棄較低下的自我。 宗教給人們力量 獲得一個更圓滿的人生。
我從哪裏來
我比較相信 自然主義論的自然的法則。 中國儒釋道思想視人為宇宙萬物的一員,他具有自主生命及敬愛自然的本性,天地人合一,共法自然。神是宇宙本身,宇宙無始或138億年前大爆炸產生。宇宙的年齡為138億年, 地球的年齡約為 45.5億年,恐龍是在 6500萬年前消失。現代智 人的年齡約為20萬年。人類有 文字的歷史約為5500年。
人類生命的出現是某個過程中的一部分, 並經過基因異變, 進化而成為今日的人類。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基因設計主要目的是繁殖力下一代,不需有造物者創造萬物。
我是母親所生,又得了父母的遺傳因子。踏入社會工作前, 所有必需品都由父母供應, 深明父母子女是我最愛至親。所以孝親及感恩很重要。曾子曰: 大孝尊親, 其次不辱, 其下能養. 孝是供養, 尊重及關懷父母,並讓父母看見子女的成就而驕傲。
再思考到人類, 地球宇宙從哪裹來?是否有上帝及創造者?萬物那麼精密美妙及有規律, 應有創造者,但創造者又由誰創造呢? 這些都涉及信仰問題, 有宗教信仰者相信宇宙及人類是上帝創造 ,其他信仰有宇宙無始或相信大霹靂,我是相信大霹靂 作為宇宙的起源。
我的信仰是不相信有上帝及創造者。我信宇宙無始或於一百三十五億年 前大爆炸產生,由能量轉化成基本粒子( E= MC square)夸克(quark,亞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
易經提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陽陰) ,兩儀生四象 (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四象生ハ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 ハ卦生六十四卦384爻 而後萬物生焉。經過漫長演變及進化而長出現在的萬物。所以萬物不一定有個創造者而 上帝可能即是宇宙。我亦相信進化論。
1972年在埃塞俄比亞出土的 阿法南方古猿「露西」(Lucy) 頭骨,科學家相信她是 「人類之母」。我信我們人類有共同祖先,所以如果我的牙齒咬親我的舌頭,我不會剝我的牙齒出來。我和兄弟們打交很快便可以和解。同樣地在地球村裏不同國籍的人,大家亦都是同一家庭,無分彼此。所以不會有敵人,亦都覺得大家是平等。冇階級觀念,各人有自己的崗位。用同理心而為他人設想, 所以要平等對待,相親相愛。這樣大家可在一個安全和平的環境下 和諧 相處。
我又信宇宙一體化或自然法則,宇宙有一種看不見的秩序。人要順應自然及保護大自然。萬物由能量組成,所以物質及所有生物都可看成有靈性,都有可能感應到人類所發出的情緒能量而作出反應,所以不應作無謂的殺生及浪费資源。
人生存的意義
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人生是一回怎樣的事( 人生目的) ,另一個就是人生有什麼價值 (人生價值)。
可 將他們連在一起便是人生的目的就是做最有價值的事。
確立人生目標
有價值的人生是建立自己人生觀 及做人做事的準則(底線) ,進而尋找自己人生的目標,先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追求什麼,有什麼事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現在或過去的歲月中,那一種經驗讓自己最有成就感,最後定能夠找到目標, 專注此目標,全心投入,激起熱情,達成的具體計劃。 確立人生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意義及更能忍受苦。努力上進,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進步圓滿。 盡力做好自己,完善自我, 實現自我需求,充分了解發揮個人潛能,專注此目標, 全心投入去達到目標, 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並享受過程,此境界便是幸福。活得有目標就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洛於1970 年提出人之需求分為七個層次 (人性本質中的原動力-人生目標)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飲食、 穿衣
2.心理 需求psychological –安生感–住宅、存款、 工作
3.感情需求-love and attention-歸屬感,愛與關懷
4.自尊需求-esteem need-ego-希望得他人尊重
- 求知需求
6.審美需求
7.自我實踐需求-self actualization-生命成長–超越的追求
5-7項 是靈性成長需求也是可以令靈性喜悅。
每天起床便要面對不停的困境苦難,所有生命都是為了尋求生存及繁衍而不停地解決問題的生物機器。生存真的需要有意 義嗎?
確立生命的意義是可以令一個人有意義的活下去. 如果我不賦予一個意義,當我面對困境時就會很難接受了,如果我賦予一個意義,我的心就會得到合理的安放。
我相信人生的意義是靠自己培養喜悅平和的心過快樂的人生。每天都不斷追求個人成長(精進),而每一刻亦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生活 。好好享受當下,心存感恩,努力上進,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進步圓滿。 盡力做好自己,完善自我,真誠對自己, 憑良心做每一件事,忠於自已,,體驗人生, 創造難忘時刻。把今天當作自己生命最後一天。安了自己的心及滿足了安全感,人便開始有慈悲心及會用無條件的愛對待周圍的所有人。
無門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活在當下
思考現世人生。既然知道人生有限期及人生難得,會珍惜 每天光陰,享受當下,專注於今天,對今天的活動充滿熱情,但不會沉醉緬懷於過去的往事,也不會憂慮明天的得失。不要因負面情緒及憤怒而浪費了寶貴光陰。我們要思考人生的意義及如何得到幸福的人生。每天起床又要面對現實,讀書、工作等等。如果有病痛,更加不想起床面對,所以生存要有意義。
我讚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生真諦: 快樂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是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
Happiness is the meaning of purpose of life. The whole aim and end of human existence- Aristotle
我的座右銘是活在當下 。生命長短多數不可預知,但我們可控生命的寬度,享受當中每一刻過程。 時間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珍惜每一刻 及人與人相會時刻,活在當下(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過去已經過去, 未來仍未到臨,真正的生命就在當下。盡量保持寧靜安詳和諧心境,加強覺知去欣賞周邊所有美好的人和物, 你不會浪廢光陰於負面情緒及無意義的事件上。用寬容、同理心、寬恕 、難得糊塗、焉知非福等正向思維,減少負面情緒 ,令自己盡快回復返70分的快樂指數。而快樂、健康、財富及愛是幸福人生的四大支柱。如何得享快樂幸福人生? 首先我們要認識自我。我是誰? 思考認知自我, 了解自己長處,從而建立自信心。認識自我乃由身心靈組成。身(五根–眼耳鼻舌身)接收外境訊息(五塵–色聲香味觸), 之後加進個人記憶、意志力 、經驗知識、習性及性格後由心意用邏輯分析,產生情緒反應,最後由良知(羞恥心及罪惡感)智慧靈性作出結論及行動。將想法付諸行動,重複動作形成習慣,長久習慣形成性格。讀佛法知道外境訊息(六塵)可能不是反映事件真相,我們便能以不判斷NON-JUDGEMENT 及平常心應對負面情緒,用苦集滅道應對人生苦難及困境。用戒、中道來控制慾望。無論是飲食或為人處事都避免極端(中庸之道)。
用禪定增強專注力, 自我觀察身體能力與自我觀察及控制負面情緒及厭惡感的能力。禪定增強念力, 一切唯心。用念力可改良外境訊息,改變負面情緒及滿足願望。另外要認識自己的喜好及長處,愛惜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建立自信心,在現世追求喜悅、自在、安全、和諧而寧靜的環境(佛教涅槃及基督天堂) 。其實有安全地方睡眠,有足夠金錢得以温飽,已經達到生存的基本要求。用智慧思考,以念力滿足慾念和控制負面情緒,便可即時進入喜悅自在的心理境況。
外境方面,如果大家有智慧,同理心與慈悲心, 明白人不可獨立生存,幫人也最终是幫自己,每人各有所長也喜好各異,大家要相互包容,恕己立人,彼此尊重,心存感恩及謙卑。法律維持公平公正,人人接受道德、習俗及禮節規範(守禮),這樣大家便能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可得到和諧安靜安全的外境。當下便是活在天堂或涅槃。
人生
在人生每階段,幼兒多未有記憶,這階段要由父母保護,多給五官刺激。童年時,父母要引起孩子閱讀求知的興趣、好奇心及幻想力,增強他們的的語言能力,多鼓勵少批評。青年期,家長要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及獨立能力, 用靜坐冥想練習專注力,提醒他們珍惜光陰,勤力讀書,養成良好的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因應自己的長處及喜好,建立人生目標和終身事業。大學階段,,為未來事業作準備,也要重視性情教育,提高自己道德水平,以便將來融入社會,奉公守法,保持廣闊視野。踏入社會工作,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保持良好工作態度,工作時專注誠懇,敬業樂群,適應團體社會活動。婚姻及朋友方面,小心選擇並考慮以下質素:有智慧(自己價值觀,判斷力,寬容,包容) 、有慈悲心(善良、同理心), 良好性格(樂觀, 勇敢、勤力、好脾氣、誠實、正直、奉公守法、守禮、自信、不貪婪) ,無不良習性(飲酒,吸菸,吸毒) 。四五十歲要開始投資時間金錢於身體健康。六十歲退休,享受人生黃金二十年,多外遊增體驗及見聞。八十歲開始過寧靜休閒生活。
人生觀
生存日期有限, 如果是六十歲,樂觀估計才得一萬(90歲死) 至一萬四千日生命。我一定 不會浪廢時間於吵架或進行 不喜歡的事情。會 寬恕及將仇恨放下。 感恩、知足、自愛、自覺、保持心境和平寧靜。
逆境令我們不快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都有不同的危機,讀書考試肥佬,青春期失戀,成年時失業、破產、生病。五六十歲開始有至親離世、退休壓力,最後要面對死亡。 另外又有因失誤、失敗、不小心失去金錢等而產生的自責及其他最負面的情緒如憤怒、貪婪、妒忌 等。
要克服以上種種的逆境苦難及負面情緒,我們第一件事要認識自我。自我是從身體,心智及靈性/良知組成。 我們要從學習 mindfulness 覺知增強用心控制身體及用心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冥想身體掃描練習(可參考冥想心得),加強念力及覺知,令身體可以和心意溝通。
另外要建立自信、自愛、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盡量親近大自然,心存感激,培養個人興趣都可以令到自己有一個平和安寧的心情 。
人生需要不停作出抉擇,所以值得思考一些重要問題,建立自我的信念、信仰、價值觀及人生觀。認識人物事情的重要性,作為生活取捨的原則和参照。尊重自己的個人自由,設立自己的底線。
價值觀
價值觀是你認為事情的重要性, 是生活取捨的原則和参照。徹底檢查想要的是不是真的需要及重要或只是想要。 金錢是工具, 是為生存(温飽 &安全居所),是讓你有自由不用做不想做的事,也是為生產快樂比喻不同的親身體驗。
我對物質財富的信念是認為金錢祇是用來追求人生目標的工具。當學業事業成功,可 創造財富,懂得善用(節儉),儲蓄及投資便能增加財富。當擁有財富能滿足基本開支(衣食住行) 及能自由地支配自已的時間,能和家人及自已喜歡的人在一起,能多愜意地以自己方式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選擇能力,隨心所欲,可做甚麼便做什麼。 這樣擁有的財富便足夠。再多便開始是貪。金錢取之有道,用之 有度。不義之財不要。用自己勞力工作得來的財富, 更令人有成功感及用得開心。理財要量入為出。時間也是金錢,所以退休後採取保守及簡單理財策略。投資策略是低風險保本投資,追求抗通脹約5厘的回報。時間也是金錢,將空出的寶貴光陰用來享受寧靜人生,不受金融波動影響情緒,因擁有ㄧ件物事在腦內便是ㄧ個雜訉,佔了我們心靈空間,減少我們思考的時間。
過簡約生活。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丟掉負面情緒, 丟掉包袱。減少腦內雜訊。空出思念,享受當下。
為何不犯惡
人有善良及邪惡的本性 ,我們奉公守法,不犯法及做壞,主要係有三個因素阻止我們。第一是我們的文化道德教育影響,令我們不會隨便講大話,打尖,隨地吐痰或講粗口。第二是法律。現在CCTV 監控系統流行,好多罪案很快便被破案。所以有人預測未來的罪案多數會在cyberspace發生。但想像如果一個人擁有隱形的能,他便有可能覺得做犯法的事時不會被拘捕。所以第三是宗教的畏懼 或是你的良知。因恐懼死後可能要接受批判及進入地獄或夜深人靜時良知對自己的譴責。
降低自我意識的利弊
睡眠、深層次冥想及當輸入腦裏面的血糖分或氧氣減少,都會削弱自我的控制力。
部分藥物,吸食大麻、毒品、酒或進行自虐式危險動作園如勒頸等都會產生以上效果。
好處是平時大部分時間自我意識對外景有固定的認知,當自我的意識減弱,超我便會可以發揮其影響力,不再執著自我,產生慈悲,體驗到狂喜或進入天堂的喜悅,又會增加創意 及藝術審美眼光。
壞處是 本我的慾念與暴力便開始不受控制,所以有時在深層的冥想中,除了產生慈悲心,有時會產生憤怒或恐懼的感覺。降低自我意識的控制,人會做出可怕的暴力或荒淫的行為。又有因毒品會令 dopamine 升高,內咖啡是補償機制 而多巴胺是 獎勵機制,所以毒品會令人上癮。
實踐
當我60歲時,已經累積了10年閱讀幸福書籍的經驗, 加上開始練習冥想及靜觀 ,我的智慧開始累積。我便開始發覺我的腦裏面有自己的聲音常常和我自己交談( 自我的意識),聲音提醒我 香港男士平均壽命當時是八十二歲,我衡量過自己積聚的財富足夠我一日三餐食用及每晚睡覺時有瓦遮頭,直至100歲生存都冇問題,有了這個安全感,我可以開始好好利用我這黃金20年,回饋自己,對自己好一點,要隨心所欲不踰矩。有了這個自我意識,我便開始減肥做運動,體重由180磅回落到160磅,開始保養皮膚及搽防曬 乳液,留意行路姿勢,挺胸微笑及提防寒背,亦都開始戒掉我喜愛的致癌物如早餐我深愛的腸仔及煙肉, 亦都因為要改善自己的儀容,所以開始訂造合適的西裝、襯衫、西褲及鞋。人們能自愛,減肥、戒煙、戒酒、戒毒、戒賭不成問題 。另外要自己增加五個感應器官(眼耳鼻舌身)的享受,所以對柴米油鹽醬茶酒與及琴棋書畫詩歌花開始產生興趣,以前不飲酒現在我都開始 學習飲紅酒、白酒甚至烈酒,主要是學識欣賞,鍛鍊自己的味覺與嗅覺,當然我知道中庸之道, 自己不會沉迷於某一個嗜好。60歲的時候我和太太已經結婚三十六年, 除了我要去英國三個月進修,基本上所有旅行都是一家人去,為了增加自己的體驗 ,60歲後我便開始獨自去一些配偶並不熱衷去的地方旅行例如熱鬧的日本東北夏天三大祭祀及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秋天日本東北奧入瀨溪流。配偶初初當然不習慣及不高興,經溝通後她終於諒解及接受。同樣地由於我們的職業不用晚上應酬, 所以習慣晚晚一家人回家聚餐。由於我開始接受舊同學聚餐的邀請,我亦都需要在晚上舉辦佛學講座,去聽其他不同的講座增長知識及去聽古典音樂演奏, 所以晚上回家一齊吃飯的次數少,她亦都要一段時間適應。
行善方面 以前在街上遇見乞丐 ,我間中會因為認為他們假扮或者自己剛剛沒有錢幣 而沒有給予施捨, 但晚上在床上回想又覺得不對,不能心安。 所以現在我將收入的一部分撥作慈善用途,報施便隨緣 ,遇到 朋友要求或適逢其會我便會伸出援手,滿足了 自己慈悲心的需求。
隨心所慾不踰矩, 除了幫助他人亦都不能因為自私 而傷害他人,所以我會遵循道德倫理及遵守法律而自律,自己單獨相處或自己變成隱形人都不會 犯惡,因為我亦都相信上天像 隱藏的監控電視 (CCTV)一樣監察我的行為,惡有惡報 。其實主要是自己做了虧心事,晚上自己的良知便會怪責自己,不能心安 。所以其實惡有惡報及打入地獄其實都是 當下受著良心的譴責 的煎熬。所以為了心安,心境寧靜,心無罣礙 ,自我會做到自制、自律、自省、慎獨及遵守法律。這些美德 亦是維持圓滿人際關係的重要品質,是人類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如果大家能發揚及實踐美德, 定能有利於社會生活和諧和秩序。
以下筆記亦都可以幫助大家了解這個 題目
靈
人的結構有三層面 ,由身(肉體) 、心(知、情、意。又分潛意識及顯意識)及 靈(靈性–從良知道德出發達到) 組成。靈是高層次的意識。
人類和其他帶自然動物的分別主要是人腦進化擁有新皮質。新皮質(neocortex)是哺乳動物大腦的一部分,在腦半球頂層,大約2-4毫米厚,分為六層,為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其於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覺,運動指令的產生,空間推理,意識及人類語言有關係,執掌語言、藝術創作及 高層次意識(良知)等 心理活動。
靈性(spirit mind)是人類DNA 傳下來的良知(善)。如果一個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便會出現不安和不忍的反應。靈性為身心活動界定意義。靈性追求內心寧靜, 心安,自我感覺良好, 從容。不傷害他人,肖惻隱之心。會感同身受及有同情心,同理心, 設身處地站在別人角度看待自己行為, 公正地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靈性是可修養提升。
靈性滿足是當我們的 高層意識 覺得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有高尚的 品格 ,自己接近聖人的要求 ,可以 愛己愛他人 ,充滿慈悲心 ,自我反省 , 有智慧不起煩惱 ,助己助人, 知足,自己幸福感滿足, 開始幫助 他人獲得幸福, 而 今天的智慧 比昨天有增長了 ,每天成長,每天都有精進。
要滿足靈性,得到心靈的超越(transcendence) ,每天在知識、智慧、品德、體驗、慈悲、藝術(美) 欣賞、感恩、樂觀、對未來有憧憬及抱有希望、幽默、有熱枕、寬恕、信仰等方面都要有精進便是。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靈意識世界裏面由三個領域組成。第一是超我(superego) 是 內在產生的規範與價值觀,是道德自制的代表。要求自己應該如何作為,監察個體的行為。監督 壓抑本我的原始慾念。第二是自我 (ego),自我是顯意識的部分,是理性、清醒、審慎的部分。根據真實世界用意志 想辦法滿足本我。 第三是本我(Id),本我 由潛意識控制,本我追求快樂 、滿足本能(飢餓、 安全) 及躲避痛苦。 是原始慾念的儲存所、深藏著個人被壓抑的經驗和不被滿足的慾望,載滿著對性和暴力的衝動,像一個未經教化的小孩,為所欲為。 因文明社會不容充滿情慾性強烈暴力衝動的行為,因此本我必須被超我及本我壓 原始慾念便被壓抑到潛意識的深處。當自我的約製力薄弱的時候,潛意識本我便會悄悄地宣洩出來。例如在夢境中潛意識會經過偽裝的形式出現。
靈 是大腦裏面高層次的意識。 人類與動物的分別是人類從進化中發展出這個高層次的意識 。它是我們腦裏面的聲音 和思想,所以我們會知道它存在。最近一次同一班醫學同學飯聚,我和他們說最近腦裏面常常有聲音和我 自己說話,他們說我有精神分裂。哈哈。它是我們的良心和良知。
良知是指自覺尊重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不追隨會令到個人有罪惡感。 良知就是你還能分清善和惡,懂得去把握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該做。良知表現在以下的兩個情況:
第一是當在一個 不影響你自己的健康、財產或 名譽下 而不 幫助他人( 不損己而利他), 第二是為了自己的好處而傷害他人的身體財產或名譽 (損人利己), 做了以上的情況通常都會令到個人有罪惡感 ( 知耻)這便是良知。 這就是俗語說 “人無廉恥,無法可治”。
因為在我們一生中所有的抉擇,都是由它領導和主宰。 如果我們有智慧知道平時思考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便可以在人生的一切選擇 作出更快及正確的抉擇。人的靈性是向善,任何人見到一個活潑可愛的BB將會跌落水井,是一定會毫不考慮衝前拯救他。 智慧之道人不可以獨立雙獨立生存幫助他人即是幫助自己他便會主導我們作出利人利己或利他 的抉擇及行為(慈)。當靈性漸漸成長 ,智慧 增進 ,覺得自己安全感足夠便能感同身受(悲),有同理心繼而會 選擇損己利他的行為( 犧牲)。
惡是壞的行為,跟“ 善 ” 或“ 好 ” 相反的行為. 是 為提升或維持自身利益 而侵害他人的正當權益。傷害他人的財富, 健康、自由或心靈。有健康的靈性不會做出損人利己 ,損人損己的行為 。
健康靈性及靈性成長精進是人生五大需求中由循序漸進 去追 求的最後需求。人會先滿足之前的四大需求,得到適當的安全感才會追求者最後的需求。
我們經過思考探索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目標 與價值)、我是誰、 如何得到快樂、何謂愛及 死亡, 建立自己的 信念,人生觀及 價值觀。根據這個信念對以後人生中一切選擇可以作出一個有智慧的決定 及行為,之後也不會後悔亦都不會受良心譴責,心無罣礙。
小心良知的反效果
我們要小心一些人以良知令對方有罪惡感 從而達到操縱他人。一些人誤解了行善的 方式或手法 ,結果令對方受害,好心做壞事。
因為貪婪, 有人會作出作姦犯科、殺人放火等罪惡行為 ,而宜能夠埋沒良心地犯下這些惡行,不受自己良心的譴責,他們會認為冇因果報應,亦都不相信死後有審判,所以可以埋沒良心,追求現世的慾念滿足。
為了得到社會和諧 ,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受禮貌、道德、法律 、靈性良知所規範。
培養靈性-智慧與慈悲
智慧 WISDOM
智慧是美德的泉源,是引領我們尋求幸福的明燈。
人生中有很多大問題都沒有答案 ,但是人唯有思考這些大問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而對生活中的小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
知識–可學習, 建構自己邏輯與內化成自已的語言。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晶。
學問–不是知識, 是從人生體驗錯誤而反省得來。
聰明人智商和情商均高,有邏輯思維、 分析事物及 辯證能力。能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
智慧是讓知識在生活裏實踐,使知識變成有用。是飽經世故及經過思考的體驗結晶,必須自己觀察,體會及思考。智慧幫助正確判斷力,好奇及渴求知識又能滿足求知慾。有智慧是除了聰明及有知識外,能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更有心悟及憫情的高尚人格道德. 能表現出高尚的德行。 能夠判斷一件事應不應該做。大智若愚。拥有大德,以此得大道,方為智者。
慈悲-助人為快樂之本
何謂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给予别人快樂,叫做慈, 拔除别人的痛苦,叫做悲。施比受更為有福。能夠幫助別人表示只是自己有智慧覺得自己需求及安全感足夠 又會因為受助者口頭上的多謝或報以微笑,這些正向活動亦都會帶來快樂。 佛教說慈悲的具體行為是利他。諸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對待一切有情,
佛教何謂『三種慈悲』?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是名三種慈悲。
- 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之心,這是凡夫未斷煩惱的有學之人,所起的慈悲。
- 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斷煩惱達於法空(梵語dharma-nairatmya)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
- 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之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儒家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助人為快樂之本。增加他人的快樂, 幫助別人。 付出越多,自己能得到的快樂越多。
耶穌教世人「博愛」,這都是慈悲心的展現。
慈善布施
當我們覺得所擁有的已經足夠,才會樂意去布施。 布施明明是自己損失,讓別人賺了。但知足者做布施,反而更喜歡。不知足者其實不一定真的很貧窮,但總是覺得自己擁有得很小,老是盤算著自己缺乏什麼什麼,即使財物有餘,自己用不盡亦不願意布施。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總結
行善最能 滿足靈性的需求。每週記下五項令人感恩的事物,回憶幸福快樂時光,花二十分鐘重溫過往 自己所喜愛的人和生活體驗。 每次重溫過往 都能讓您再次身歷其境 重拾快樂。從寫自傳,回顧自己的生平 ,列出自己的 喜好、強項 與成就 。回顧一生的經歷與成就。全面認識自我專長,優點,嗜好。發展自已潛能。 能自信,自尊, 自愛,減少對自己的負面批評。像對待一個心情受傷或鬱悶的好朋友一樣,,溫柔地對待自己。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及接受自己的弱點和自己的不完美的事實,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建立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及信念。確立自己容忍的底線,聽從自己內心的喜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聆聽音樂 及進行冥想 。收上都可培養及滋養我們的靈性。滿足心靈的需求,下一章 討論如何滿足感情的需求。
附錄 :
附錄1: 大霹靂 及人類歷史
138億年前- BIG BANG大霹靂, 能量岀現,能量轉化成數十種基 本
粒子( E=MC 2)。基本粒子聚 合形成 質子、中子、中間子、電
子等. 五十萬年後首個原子 形成.也就是氫原子。
125億年前-第一顆恆星由星雲形成
115億年前-行星及宇宙形成
45億年前-地球形成
38億年前-复制基因(REPLICATOR) 出現,生物形成
600萬年前-母猿產下了兩女兒-人類和黑猩猩
320萬年前–最早直立人-LUCY
280萬年前-非州人屬開始演化. 岀現石器
230萬年前, 能人出現(中國元謀人)
150萬年前, 直立人出現(中國北京人)
十幾萬年前, 智人出現(中國丁村人)
7萬年前-智人傳播至非洲之外-歷史學開始, 語言岀現.
1.3-3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成為唯一存活的人類物種(SPECIES)
5000年前-最早王國
2500年前公元前 565年-釋迦牟尼岀生,佛教興起, 古希臘時期
2000年前公元 -耶穌基督岀生,基督教興起, 秦漢朝
1400年前公元 600年-穆罕默德岀生,伊斯蘭教興起, 魏晉南北朝
公元 500-1000年-隋唐
公元 1000-1400年-宋, 中世紀
公元 1550-1700年-清朝, 日本德川幕府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
附錄2 :平安三寶
第一寶:持久授權書 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EPA
第二寶 :平安紙(遺囑) Will
第三寶 :預設醫療指示 Advance Directive in relation in Medical treatment AD
精神行為能力
在簽訂持久授權書或平安紙時,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條件,怎樣判斷精神行為能力呢?醫生一般會問以下四條問題:
- 現在星期幾?
- 你在哪裏?
- 最近的中國節日是什麼?
- 現在你身邊的人是誰 ?
持久授權書
一般的授權書,我們在日常生活也會遇到,如擁有物業並已放租的父母要出外旅遊,而需委託子女代為收取租金,則會簽一份授權書使子女在法律上有權利幫其處理租務。授權書是信託的一種,但一般的授權書在簽立人喪失了精神行為能力後,有關授權書便會即時失效。 因此我們需要持久授權書。其好處是當一個人在有精神行為能力時簽訂了持久授權書,此持久授權書在簽立人喪失精神行為能力是仍能生效,即簽立人可自行決定將來代為處理財務狀況的人。 立持久授權書需要執業醫生及律師在場,手續費數千元 。
平安紙(遺囑)
如果沒有立遺囑,當死者沒有父母兄弟姊妹和子女時,只有配偶在生,那他的遺產會由配偶全權擁有。只有子女在世時他的遺產會由仔女全權擁有。當死者同時有配偶和子女在世,他的遺產將分配於配偶首五十萬,餘下的一半同樣分給配偶,另一半則平均分配與各子女。當死者沒有子孫尚存,但遺下配偶以及父母或兄弟姊妹,配偶會被分配與首一百萬以及餘下的一半,另一半則平均分配與死者的父母或兄弟姊妹。另外非婚生子女亦擁有承繼權 。其繼承權跟婚生子女一樣。被合法領養的子女亦與親生子女擁有一樣的承繼權 。
如果遺產的物業屬於長命契(聯權共有)的方式擁有,當其中一方死後,由壽命較長的一方擁有。該物業的業權不可憑遺囑指定該物業的受益人。如物業為分權共有,是會分清物業業權的分數,這樣定立遺囑時則可分配屬於自己的分數。
平安紙在法律上並不需要先找醫生作精神行為能力評估,但是如果定立平安紙的人身家豐厚、80歲或以上,還有病歷史的話定,立遺囑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執 。
預設醫療指示 (香港暫時未有明文立法)
必須有兩名見證人,其中一人須為醫生,而該兩名見證人均不得在病人遺產中有任何權益。指示可拒絕心肺復甦術、人工呼吸、人工營養及流質餵養等。而當病情去到不可逆轉時,將以病人意願為依歸。
當我病情到了晚期不可逆轉時,若我失去自決能力,我希望醫生可和 某某 商量有關我的任何醫療決定並代我作出最適當的決定。
除了基本護理和舒緩治療,我選擇不接受任何維持生命治療,讓生命自然結束。
當我病情到了晚期,我最想於 家中或老人院接受照顧。
在臨終時我希望得到舒緩痛楚的安排 。
附錄3:聖人 與英雄
聖人 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名譽或財產而做善事幫助他人。義工是犧牲自己的時間及努力而幫助他人 。善長人翁是犧牲自己的金錢來幫助他人。
英雄指品格優秀、做出超越常人事績的人。在傳說中,英雄往往具有超人的能力或勇武;在歷史上,英雄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親自做出或領導人們做出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受到民眾擁戴。英雄是為了幫一群人、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 。
參考
1.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SHELLY KAGAN
2. 生與死的教育-ALFONS DEEKEN
3. 西藏生死書